“我家的表叔,数不清,没有大事不登门……”近日,在北京史家小学分校操场上,一场由1至4年级全体小学生集体表演的“千人唱京剧”活动,迅速吸引了现场所有人的目光。作为北京“高参小”教育教学展示周上亮眼的一幕,戏曲文化在校园的生根发芽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戏曲学院给小学生开课
虽然唱腔中仍流露出一些稚气,但孩子们举手投足间展示的京剧韵味,仍赢得观众阵阵热烈的掌声。“我从一年级开始学京剧,已经学了4年。教我们的都是中国戏曲学院的专业老师,他们不但教我们怎么唱,还给我们讲戏曲背后的故事。”活动现场,史家小学分校学生陈熙珍说自己很喜欢京剧,“从京剧中能明白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
据史家小学分校校长高满洪介绍,自2014年9月1日起,史家小学分校小学一年级的课表里开始增加“京剧”课程,老师全部来自中国戏曲学院的专业教师。起初,中国戏曲学院向学校提供了20多个门类的课程,最后学校选了4个学科纳入到学生课表里,包括京剧欣赏、京剧操和京剧试唱等。
而史家小学分校与中国戏曲学院的合作,正是源于2014年北京市启动的“高参小”工作(即“北京高校、社会力量参与小学体育美育发展工作”)。“高参小”自开展以来,共计21所高校和11个社会力量机构参与其中,2万名高校师资参与开设600余课程,受益学生累计超过40万人。
当天,史家小学分校举办的“千人唱京剧”正是“高参小”工作4年来的成果展示。除“千人唱京剧”“千人戏曲操”集中展示外,史家小学分校还设置了8节戏曲示范公开课、高峰论坛交流、教师技能大赛等内容。“孩子和家长在了解京剧之后,对京剧文化产生的兴趣让我们感到吃惊。”高满洪说,“从效果来看,通过学习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精神面貌都有了很大变化,同时京剧剧目在题材方面多关注于中华传统文化,也对孩子们心灵影响相当大。”
寓教于乐让孩子爱上戏曲
中国戏曲学院自承担“高参小”工作以来,很快建立起一支百人教师团队,随着年级、班级、学生、课程等方面的滚动增长,学院目前参与此项工作的教师规模已达200人,共有9所基地校的6000名小学生受益。
“如何让孩子和年轻人喜欢上戏曲,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是一个盲区。”中国戏曲学院院长巴图说。
别看现在孩子们表演起来有模有样、有板有眼。但是,许多孩子在刚接触戏曲时,并不是都特别热爱这门古老的艺术。怎样才能让孩子们接纳、爱上戏曲艺术?中国戏曲学院的老师们花费了很多心思。
“首先要寓教于乐,推行‘快乐京剧’。”中国戏曲学院教师杜鹏表示。怎么个快乐法?他透露了一些“诀窍”,比如“教小朋友时要吸引注意力,给他们看一些图、视频,把当前小朋友喜欢的动画片等形式和京剧艺术中的人物、造型等对比,把时尚与传统结合,让他们从对京剧‘不了解’变为‘感兴趣’,觉得京剧艺术就在身边,最后变为想学京剧”。
考虑到“高参小”的授课对象是小学生,京剧中的人物、剧情、唱词、念白等,不能按照大人的理解和常见解释来讲,需要一线教师用心为孩子设计教学方案,中国戏曲学院每年要举办4次师资培训和一次教师技能大赛,不断创新教学手段,提升教师的教学技能。
经过几年努力,很多孩子都发自内心地喜欢上了包括京剧在内的戏曲艺术。史家小学分校一名学生说,自己学了两年多了,充分感觉到京剧的魅力,“学京剧就要刻苦练功,在台上才能演得好。就是那句‘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望更多优质资源加入美育
作为当代美育教学的积极探索,北京市“高参小”的改革强度、实验力度、成果广度吸引了来自全国的关注与好评。
除了教学成果,此次展示周备受关注的,还包括中国戏曲学院汇编、结集的戏曲、美术等多本教材的亮相。为确保“高参小”课程的专业性和实用性,使戏曲艺术在小学课程体系中得到延续和发展,中国戏曲学院组织专家、中小学一线艺术骨干教师共同编撰了北京市京剧进课堂教师教学指导用书,目前已应用于各基地校的日常教学中。
这些具有专业性、高规格、示范性的戏曲普及教材,将填补这一课题与领域的空白。中国戏曲学院“高参小”工作负责人姚志强表示,下一步他们还将从学生角度入手,研发可供学生课堂学习的教材,有序开发网络戏曲课堂内容。“今后力图通过更广泛的合作方式,使网络戏曲课堂能更多地覆盖北京市乃至全国的中小学生,让更多的孩子通过网络在线选课、听课,使戏曲艺术真正走进孩子们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姚志强说。
“中国戏曲学院利用自身专业优势,让戏曲艺术融入基础教育课堂,让孩子们身上多了宝贵的精气神,也从戏曲文化中受到熏陶。”北京市“高参小”市级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甘北林表示。他希望,通过展示中国戏曲学院在“高参小”中所取得的成果,能吸引更多的优质社会资源进入义务教育阶段,形成示范、引领、互通、共促的良性循环与协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