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8年05月14日 星期一

红月亮(行天下)

叶 梅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8年05月14日   第 12 版)

  叶 梅
  郭红松绘

  江津风光
  来自网络

  月光下,一条条长龙正在向江边游走。

  早些时候,兴奋的人们已在夕阳映照的新建广场上龙腾凤舞,但那只是这个夜晚的预热,更多的精彩尚在摩拳擦掌的期待之中。越来越多的人乐呵呵地等候在江岸的一排排吊脚楼前,娃儿们奔前跑后,雀跃不已。

  这是重庆江津人一年中最重要的日子。“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正月十五闹元宵,在位处长江要道的江津一些小镇上已有两千多年的传统,元宵灯火带给人们的欢腾喜悦,自不待言,而在江津的舞龙玩灯之中,更有一番惊天的豪情。

  那或许是高山大川养就的。远古的长江从雪山走来,势不可挡地冲破一道道重峦叠嶂,在江津这片山地间,龙飞凤舞地画出一个“几”字,大江之水变得更为浩荡,却又流连不已地绕着此地的一座鼎山,环抱回旋良久才往东而去。

  造就一代代英雄豪杰

  秀美的江津古时周属巴国,历代均为川东重镇,悠悠岁月里千帆汇集,商肆林立,文人骚客、商贾舟车纷纷来往于此。大江奔流,江津一带的龙门滩、朱家滩、小滩子三道险滩,构成川江峡谷间最为凶犷的滩涂,雄奇的山脉,湍急的江水,造就了一代代大江气派的英雄豪杰。

  重庆人爱摆龙门阵,江津人更不例外,爱把自豪的故事说与后人听,逢年过节时更是如此。

  话说江津城区的石狮子街有一座江公享堂,四悬山式屋顶,始建于明代,正是历史名人江渊的府邸。1449年,大漠以西的瓦剌军进攻明朝,万分危急之时,江渊协同兵部尚书于谦等人力主固守京师,捍卫江山,最终取得胜利。

  江渊以功劳和才学在朝廷历任太子太师、工部尚书等职,后回归故里兴建梅溪书院,教授乡中子弟,惠泽一方。一代功勋,护国护家,乡风绵延长江两岸。

  在那鼎山之侧,屹立着元帅聂荣臻的雕像,他也是江津的儿子,自小勤奋好学,追求真理,一生征战无数,却是侠骨柔情。抗战时期的百团大战烽火之中,有一天,前线战士突然发现了两个日本小姑娘在废墟中悲啼,聂荣臻得知以后,当即下令让战士们好生照看,并亲笔书信给日本军指挥官,称两国交战,孩子无罪,随后将这两个小姑娘辗转送交给了日本人。“将军救孤女”的故事感动天下。

  前两年,我在撰写长篇报告文学《强国重器》一书时,采访关于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的建造始末,便得知这项重大工程正是由聂荣臻元帅主抓。在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科技发展艰难、内外困境之际,他曾拍案而起,大声疾呼:“我们被逼上梁山了,自己干吧!”遂受命亲自带领科技大军攻克无数难关,研制成功导弹、原子弹,功标青史。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也是在他的亲自率领下经历了艰辛的拼博,于1988年建成投入使用。

  时光荏苒,但聂帅深情的话语犹在耳边。

  看长江东去,江心砥石傲然,经历了无数冲刷而屹立如初,长江母亲河所养育的英雄豪杰也正如这江心砥石屹立中流,是为民族的精神砥柱。

  这个夜晚,灯火中再现。

  成就一批批文人学士

  同车的小吴已经唱了三支歌,都是写给江津的歌。若不是快到白沙镇上,他还将一直唱下去。透过车窗看到路旁摩肩接踵的人流,小吴忍不住想探头打量,看有没有他熟悉的亲友。

  二十多岁的小吴在这江边小镇上出生长大,能说一口字正腔圆的普通话,他跟江津街头的青年们一样,穿戴时尚,性情开朗。小吴的父母原来都在白沙镇上过活,如今全家都在江津城里安居乐业,但每到过年期间,父母都要赶回白沙,为的是与亲友团聚,正月十五闹元宵。

  小吴自豪地说:“我妈也在舞龙。”他再次看向窗外,想找到妈妈。

  “她们那一队全都是女的,耍了好几年了。”他说。

  我也很想看到那条由女子们高举的龙,长着什么模样?还想看看小吴的妈妈是怎样一位女汉子?照说吴妈妈的年龄起码已过五旬,且能舞龙,一定是足够身强力壮。但人头攒动,眨眼间街上如洪流汹涌,只见人们三五成群,或扶老携幼,祖孙三代前呼后唤,或情侣相伴,牵手而行。小吴说,从网上得知,小镇此刻已有数万人走上街头。

  一时间人山人海,喜气洋洋。

  近年来,借助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江津一带都在加倍保护生态,重现长江美景,又迎来了新的红火。

  说话间,月亮已升起在大江上空,舞龙的队伍早就按捺不住,争先恐后地摆开阵势,大鼓大锣敲得震天响。川江一带的灯会节目繁多,踩高跷,划花船,耍莲枪,玩蚌壳……还有解灯谜、滚铁环、百步穿杨等民间游戏,无论老幼,既是观者又是参与者。

  灯谜里有人物风光,还有有趣的想象和吉祥的祝福。猜谜的人兴致盎然,说:“拜年,谜底打一作家名。”四下猜了一会儿,有人突然悟道:“贺敬之。”

  又道:“一对姐妹花,身穿红褂褂,各把门一端,同说吉祥话。”这个不难,猜了片刻,有人道:“春联。”

  众人合掌大笑。

  江津风气崇尚文化,重视教育,明清时期便建有栖清书院、梅溪书院、聚奎书院等多所学堂,培养了不少文人学士,而尤其令人惊讶的,在江津的几所中学就读过的学子中,竟然先后出现了12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和一大批知名专家、学者。

  享誉中外的核物理学家、“两弹元勋”邓稼先便是其中一位。1940年夏天,邓稼先来到江津国立九中(今江津二中)插入高三年级学习。江津几年的中学教育,为邓稼先后来的成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在为我国核物理研究立功成名之后,曾多次念念不忘在江津上学的日子。

  另一位著名物理学家周光召也曾在江津的百年老校聚奎书院、后来的聚奎中学就读。这座校园倚山而建,奇石林立,英气灵动,校训为“志不求易,事不避难”,正是周光召日后在科学道路上执著探求的写照。

  这应算是一种历史的惊喜,小城江津滋养过这些杰出的人物。邓稼先、周光召等12位院士曾伴着江津的月光,长江的涛声,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卧薪尝胆炼就一身学问,保家护国终成大业。

  在这合家团圆的元宵佳节,那曾经俯视过他们的月光美丽如初。

  幸福一方黎民百姓

  月亮高高地升起来,打铁水开始了,灿烂的火花照亮了天际,男女老少的脸上都映照着天上的月光和人间的火花。

  春去春又来,白沙古镇上的人都知道,年年闹元宵最让人兴奋的盛宴是绝技“打铁水”。这是江津当地一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技艺,源于明末清初,最早来自民间补锅匠的手艺,锅补好后,剩余的铁水在坪院里抛洒戏耍,以此祈福,后演化为逢年过节时,补锅匠们聚集在一块儿“打铁水”,寓意日子红红火火。

  这时,在准备玩灯的空场上,打铁水的师傅们早就搬来了炉子,木炭烧起大火,熔化铁水……一切准备就绪,锣鼓也一阵紧似一阵。在人们紧张的期待之中,一位师傅终于举瓢舀起沸腾的铁水,接着随手一抛,他身旁的几位迅捷用一块木板接住,然后转身将那铁水洒向空中——刹那间,但见无数颗流星冲向夜空,划出一道道璀璨的弧线,随之一朵朵盛大的焰花依次绽放。

  围观的人们发出一阵阵欢呼。

  一边惊叹一边好奇,铁的熔点高达1000多摄氏度,“打铁水”怎么做到如此自如的呢?火红的铁水在那些师傅们手中就像是温柔的锦缎,随手就裁出千万花朵,他们的动作不慌不忙,娴熟自然,就像舞蹈一般。小吴在一旁笑道:“这些抛铁水的师傅都是白沙附近普通的农民,但打铁水的家传大都四五代了,从爷爷的爷爷传到如今,他们从小就练习,早就得心应手。”

  不觉看得痴迷,红彤彤的铁水一次次被掬起抛撒,又恰似天女散花,姹紫嫣红,那火树银花不夜天,或许正是由此而来?正看着,突然鞭炮齐鸣,一支又一支长龙摇头摆尾地冲向了铁花绽放处。

  他们在热烈的火花中穿行,舞龙者袖口裤管都扎得紧紧的,头巾将头顶和大半个脸也都遮得严实,放鞭炮的人故意将炮仗朝他们跟前丢放,但一个个舞龙者毫不躲闪,反倒一个劲直往炸得响亮的地方钻,越舞越带劲。江津人称之为“炸龙”,噼啪声中,果然是冲天的豪情、传世的勇气。大龙小龙,还有女子们舞的龙,群龙相会,一片欢腾。

  数万人在这一刻就像铁水似的沸腾起来,他们释放一年的辛劳,燃烧新一年的希望。这漫天火花不是焰火却胜似焰火,它那么明亮,那么滚烫,灼灼辉辉,连天上的月亮都被它灼热了。

  一抬头,那半空中的月亮真的是红了脸庞,圆圆的,仿佛可以触摸到毛茸茸的红晕。我从来没见过那么温暖的月亮,红月亮。

  在这个夜晚,人们向往幸福的元宵之夜,月亮也播洒着温度,它让我们的心也都热热的。“蜀江春涨涌波澜,泛溢龙门两岸宽。”古人江渊的诗应证了他的家乡长江之上的春浪,正滚滚向前。

  (叶梅,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多年从事文学创作、编辑,著有小说集《撒忧的龙船河》《五月飞蛾》《最后的土司》《妹娃要过河》《歌棒》,散文集《我的西兰卡普》《朝发苍梧》《大翔凤》《从小到大》《穿过拉梦的河流》《根河之恋》,长篇纪实《第一种爱》《美卿——一个中国女子的创业奇迹》《强国重器》等;多部作品被翻译成英、法、韩、蒙古、阿拉伯等多种文字。)

红月亮(行天下)
乐亦思蜀
游西陵峡一隅
毕节 创新旅游营销助扶贫
临安 乡村旅游产业谋升级
责编:刘发为 邮箱:rmrblytd@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