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8年05月12日 星期六

从“锡器”到“锡艺”

——台湾鹿港陈氏用创新守护传统技艺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8年05月12日   第 04 版)

  陈万能之子陈志扬(右)向记者介绍锡雕人物的制作工艺。
  新华社记者 林善传摄

  锡是人类最早利用的金属之一,青铜器中即有锡的成份。可如今,锡器早已不是大多数人的生活必需品,锡匠这个行当也日渐没落。

  不过,在台湾中部的鹿港小镇,有一个家族代代传承这项技艺,并在传统锡器基础上,开拓新题材、创造新技法,推出了别具一格的锡雕艺术品。

  在闽南话中,“锡”和“赐”同音,寓意吉祥赐福。因而锡器得以广泛运用于闽粤一带的庙宇宗祠和婚丧嫁娶,富贵人家也会选择锡制的日常用具。后来,锡器文化和打锡的手艺也随着闽南先民渡海来到台湾。

  鹿港的陈万能家族祖籍福建同安,清末来台落脚嘉义鹿草,后来扎根鹿港。陈万能1942年出生,14岁起跟父亲学艺,是家族锡艺第三代传人。1959年,陈万能偶然发现家传的从福建带来的寿山石制锡模具,心生感念,决定不让祖传技艺在自己这一代失落。但是,当时台湾工业化兴起已大大改变了锡器市场。因材料缺乏,含铅量高的锡铅制品给人们留下易泛黑和易垮的坏印象。铝、不锈钢等新材料也逐渐成为批量加工日用品的主流。

  陈万能只能给这门手艺寻找新的出路。1968年,他创造性地把祭祀用的锡制柑灯和龙烛台整合在一起,龙身以手工立体雕塑,工法独树一格。他把龙柱柑灯带到台北去卖,虽经周折,但收获了肯定,鼓舞了信心。

  1979年,“万能锡铺”在鹿港开张。陈万能也逐渐在探索新工法、新题材的路上越走越远。他的题材不再仅限于制作香炉、烛台,而是探索锡雕艺术品新门类。从十二生肖到熊猫、孔雀,件件栩栩如生,动物皮毛的纹理和质感让人无法相信是锡制品。后来,他的作品也受到学术界和收藏界认可,被誉为台湾锡艺代表性人物之一。

  2005年时任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访问大陆前,向“万能锡铺”订购了多件“伴手礼”,其中锡雕“牡丹凤凰”后来被赠与北京大学。

  在传统基础上力求创新并不容易,陈万能的做法也曾遭到同行非议。不过,他坚持认为传统工艺要在创新中延续,今日的传统其实就是昨日的创新,今日的创新也将成就明日的传统。在他看来,工艺是生活中产生的东西,生活中用得上才有发展空间。工艺家要随时代而变,才能延绵不断继续创作下去。

  陈万能的儿子中,三个子承父业。三子陈志扬还曾赴美国纽约视觉艺术学院求学,目前是成功大学创意产业设计研究所博士生。

  无论从作品题材、寓意或是故事和细节,陈家的作品里都浸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陈志扬和陈志升告诉记者,为了更好地再现传说人物的造型、服饰、兵器和神兽形态,创作者需要经常查阅各种典籍,并从庙宇、字画和各种雕塑作品中多方求证。

  (据新华社台北电)

北上内地养老正在破题(说香港)
一周热词
从“锡器”到“锡艺”
青黄不接 台义务消防员现高龄化危机(看台湾)
责编:柴逸扉 邮箱:gtbhwb@peopl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