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8年05月08日 星期二

“天人合一”仁者心(新时代新步伐)

赵树丛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8年05月08日   第 08 版)

  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意识,可以称之为儒家传统生态意识。这种思想历经千年,对中华文明的延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儒家认为,人类社会天然地存在于自然环境之中,大自然是人类的衣食父母,人们的衣食住行用的一切原料无不来自于自然界,人类本身就是自然环境的一部分。从这种认识出发,儒家有认识自然、敬畏自然,保护自然、适度利用自然,植树惠民、克己节制,生态教化、以人为本,天人相类、天人合一等生态意识。

  儒家生态意识首先是建立在认识自然的基础上的。“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周易·序卦传》)“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论语·阳货》)这段话揭示了孔子对大自然规律的敬畏。敬畏自然是人们社会活动的前提和基本规则。工业革命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都依赖于对自然的认识,我们当前要建设的生态文明也需要对自然的正确认识。儒家对自然的认识是有科学成分的,它能让人们产生敬畏自然而非盲目征服自然的意识。

  生态文明,说到底,是人对自身行为和自然环境之间关系的认识体系。《论语》中记载,孔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为了满足生活需要,人们也钓鱼打猎,但是孔子不用渔网捕鱼,也不射归巢的、歇宿的鸟,因为它们可能正在养育幼鸟。这种保护自然的观念对中华文明绵延传承功不可没。

  曲阜孔庙现存有“先师手植桧”,相传是孔子亲手所植。后人都以此把孔子推崇为植树造林的先贤。当代中国是一个缺林少绿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应该有植树惠民的意识。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指出:“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相比,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态环境的期盼相比,生态欠债依然很大,环境问题依然严峻,缺林少绿依然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以造林为头等大事,目前是全世界人工林种植量和保存量最多的国家,这也是对中华民族伟大植树惠民基因的传承。

  克己节制,既是孔子儒学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孔子对人类保护自然的要求和准则。当前我们面临巨大的生态环境压力,资源约束不断趋紧,更应该注意克己节制,节约资源。习近平主席指出:“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大部分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的原因是来自对资源的过度开发、粗放型使用。如果竭泽而渔,最后必然是什么鱼也没有了。”这是当代生态文明建设遵循的原则之一。

  在儒家看来,人和自然本质上是相类的,共通的。王阳明说:“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见鸟兽之哀鸣觳觫,而必有不忍之心,是其仁之与鸟兽而为一体也。鸟兽犹有知觉者也,见草木之摧折而必有悯恤之心焉,是其仁之与草木而为一体也。草木犹有生意者也,见瓦石之毁坏而必有顾惜之心焉,是其仁之与瓦石而为一体也。”(《大学问》)所谓大人,就是君子,就是得仁的人,仁者必有天人合一的意识。“仁”在《论语》中出现了100多次,也是孔子生态思想的终极归宿。一方面他用对自然的态度辨别人的品性德行,另一方面他把自然保护的成绩作为“仁政”的标志。

  当代生态文明建设就是“仁政”、“仁心”。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天人合一,建设生态文明、富强民主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目标一定能实现。

“天人合一”仁者心(新时代新步伐)
保护地球 中国人在行动
让你我他了解自己的家
责编:罗 兰 邮箱:luolan9520@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