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安装一款软件时,总会跳出用户协议、隐私协议等条款,动辄几千字,而且往往不勾选“同意”或“我已阅读”等知情同意选项,便无法继续使用这款软件。移动互联网时代,你一定也遇到过这样的情况。
为了方便省事,一般人会直接选择“同意”。殊不知,这背后隐藏着巨大的安全风险。专家建议,用户应注意查看软件使用法律条款,保护个人信息安全。
不看条款成习惯
年龄在18岁到34岁之间的消费者,有97%都承认他们在同意条款之前不会阅读具体条款内容。
这是德勤《2017年全球移动消费者调查》显示的结果。调查还发现,91%的用户在安装程序、注册无线网络热点、接受更新、登录视频流等在线服务前会看都不看就同意有关条款。
北京市消费者协会发布的一项调查也显示,有79.23%的人认为手机软件上的个人信息不安全,但只有6.15%的人在安装或使用手机软件之前会看授权须知,41.16%的人在安装或使用手机软件之前从来不看授权须知。
确实,网络条款一般涉及大量法律术语,措辞复杂,长句偏多,许多用户直呼“太长”“看不懂”,这导致不看条款成为大多数人的习惯。
另一方面,一些软件设置成不同意用户协议就无法使用该软件,有的还存在默认勾选情况,让用户在“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情况下,只能无奈选择直接同意软件的相关条款。
然而,根据工信部公开的软件黑名单,很多软件存在恶意扣费、信息窃取、远程控制、资费消耗、系统破坏等恶意行为,用户的隐私安全受到威胁。如今,个人信息遭泄露等案例屡见不鲜,如果对网络条款不加分辨,很可能为流氓软件窃取个人信息打开方便之门。
网络条款都说啥
那么,使用软件前或过程中出现的条款到底说了什么呢?不同类型的软件可能会因业务、对象等而设置有所差别的用户协议,但大多会包括使用条款和隐私政策两大内容。
使用条款主要是告诉用户,软件应该如何使用,遵循何种规则,用户的权利和义务等;而隐私政策则包括软件会使用用户哪些信息,又将如何尊重和保护个人隐私信息等。因此,网络条款里的隐私政策和免责条款可以说是必看重点。
以“腾讯微信使用条款和隐私政策”为例,这份《服务协议》全文共4000余字,包括使用规则、隐私保护、腾讯微信商标信息、法律责任及免责和其他条款五个部分。其中隐私政策和商标声明两处设置了超链接,需要用户前往新的网址查看更加全面的内容。在隐私保护部分,用户个人隐私信息和非个人隐私信息明确列出,何种情况会向第三方公开也作了说明。
北京市亿达(上海)律师事务所律师董毅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软件运营者和互联网企业制定的用户协议,是企业单方事先制定的,没有经过与用户协商的过程,因此在法律上属于格式条款。而这种平台利用其优势地位确定的格式条款,效力待定,需要看具体平台和合同条款。
专家建议要看清
《合同法》对于格式条款的效力作出规定,若提供格式条款一方免除其责任、加重对方责任、排除对方主要权利的,条款无效。《网络交易管理办法》第十七条也对此作出相关规定:网络商品经营者、有关服务经营者在经营活动中使用合同格式条款的,应当符合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按照公平原则确定交易双方的权利与义务,采用显著的方式提请消费者注意与消费者有重大利害关系的条款,并按照消费者的要求予以说明。这说明,即使是格式条款,只要权责公平,没有违背相关法律,做到了明示消费者,就具备法律效力。
知乎认证用户、浙江腾智律师事务所律师“律匠Matt”对一个相关提问的回答也印证了这一点。他同时指出,消费者需要考虑到自己的注意义务,“大家都不关注并不代表你在注册时可以不阅读”。
通过仔细阅读用户协议,一方面可以明确用户及软件方的权责,在隐私受到侵犯时直接拒绝;另一方面可以明确潜在风险,若不得不使用该软件,也便于后续使用中遇到不确定情况时留存证据。
董毅智表示,消费者要注意自我保护,一是用户要有自己的判断力,对软件的用户条款或提示信息都要仔细阅读,不能直接接受;二是要保留证据以便受到侵害时通过相关渠道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