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鸡蛋换棉花到网店(图二)
■ 凌 波 中融汇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项目经理
我家住在河北省保定市徐水区崔庄镇商平庄村。妈妈常给我讲,在她小时候,人们都到镇上的集市去换自己需要的物品。妈妈就曾拿着家里攒了一个月的鸡蛋去到集市上换了棉花回来。
“其实像这样的‘集市’是不被允许出现的,经常被清理,直到改革开放后,这一切才发生了改变。”改革开放后,妈妈开起了商店。“那时候商店少,我觉得商店里什么都应该有,什么都应该卖。所以不管是烟酒茶糖、米面油醋,还是五金配件,就是柴油机,我的商店都卖。”妈妈说。
那会儿,给电子表换电池是个新鲜事儿。妈妈对我说:“一说换电池,孩子们就吵着闹着要爸爸妈妈抱柜台上,趴着全程盯着看。孩子妈妈笑着告诉我,这孩子就好奇这个,在家里一会儿看看表,一会儿就问‘这个表快不走了吧?该去商店换电池了。’一天里他要问我好几遍。”
要说变化大,还是最近这几年。前些日子,妈妈参加了一个网店微商举办的“蔬菜采摘”活动,她向我介绍了这里面的奥秘。活动之初,店主在社交群里召集想要参加的家庭主妇,并收取报名费;然后,店主组织报名者来到菜园采摘新鲜蔬菜;最后,店主会论斤售卖采摘的新鲜蔬菜,而有的妈妈会把自己采摘的蔬菜直接买走。“你看整个活动,店主既是产家,又是卖家,我们是买家,而采摘的工作也是由我们代劳。我们十分享受这个过程。现在的买卖是越来越好干了。”妈妈感叹道。
网店微商已深入人们的生活,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就比如我的一位女同学,她每天都会在社交媒体上发布大量的促销广告。更有意思的是前不久,她用手机实况直播了自己出国采购商品的全过程。通过直播,一是保证了商品是真品,二是通过分享异国风情,增加了与顾客的互动,而有的顾客就会跟着她的直播实时下单。她常说:“女生喜欢化妆品。开网店不管有多么辛苦,不管能带来多少收入,只要能把自己喜欢的事儿和赚钱结合起来,就是一件快乐的事。”
改革开放至今,妈妈是中国发展变化的亲历者。“人们的生产生活变化这么大,真是难以想象。”她常感叹。
从蒸汽机车到高铁
■ 吴朋珊 中国铁路南昌局有限公司 员工
前些日子,父亲兄妹仨凑了个假期,带着爷爷奶奶去香港和澳门转了转。爷爷今年82岁,奶奶虚岁也80了,两个老小孩儿乐得合不拢嘴,劲头十足地跟着“观光小分队”坐高铁、坐飞机奔赴港澳,坐轮船、乘地铁在香港地上地下转来转去。逛到兴起时,便与我等小辈开个微信视频,那藏不住牙龈的灿烂笑容,让千里之外的我们也乐开了怀。
回来整理照片时,父亲依旧对一路的趣事津津乐道。他把手机里的照片洗出来,一张张夹进家里的大相册,翻翻之前的年少芳华,看看现在脸上的笑纹,心满意足。
据父亲说,从太爷爷那辈起,我们家就在铁路上做工。爷爷不到17岁就跟着太爷爷到城里的铁路货场“扛大包”。在没那么多运输方式的年代,铁路货场热火朝天,有儿歌为证:“火车火车嗡嗡响,一节一节长又长,前面装着优质钢,后面装着丰收粮,备战备荒为人民,铁路工人运输忙。”粮食180斤一包,水泥100斤一包,年轻的小伙子一肩一袋,扛起了整个家的生计。
后来有了吊车和叉车,装卸的工作轻松不少。上世纪70年代,爷爷成为叉车司机。1978年,大伯也参加了工作,成为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批火车司机。大伯成为了全家的骄傲,家里的经济条件也越来越好。当时铁路运行的是蒸汽机车,火车司机3人一班,司机和副司机负责驾驶和瞭望,还有一名司炉要一铲一铲把燃煤铲进蒸汽锅炉提供机车动力。下班的时候,满脸的汗水和着煤灰,满身的机油,再加上人瘦,看照片活脱脱就是一个“黑猴”,和现在我们见到的潇洒帅气的火车司机简直没法比。
如今,高铁被誉为中国“新四大发明”之一,已成为“国家名片”,我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好。听父亲讲述过去,我越发能够理解爷爷第一次坐高铁时这里摸摸那里摸摸的感叹与兴奋。我们家四代铁路人,不仅见证了中国铁路的变迁,更为能亲历时代的发展而自豪。
很庆幸自己生活在这个不断变革的新时代,很庆幸自己是中国人,更庆幸自己还很年轻。
互联网就是“图书馆”(图三)
■ 肖亦君 北京五中 高一学生
1978年到2018年,改革开放经历了40个年头。40年蹄疾步稳,40年风雨兼程,我们全家人都是见证人,更是受益者。
爸爸妈妈告诉我,他们那个年代,读书一靠书本,二靠图书馆。他们读书的时候,要写一篇文章,就要到图书馆反复查找资料,既麻烦,又浪费时间。
现在,虽然只和爸爸妈妈读书年代相隔二十几年,但我们已经进入了网络时代,学习、看书、找资料,都可以在网上完成。可以说,互联网就是我们的“图书馆”。
爸爸说当时买衣服、买布料都要凭一种叫“票”的东西,只有到过年的时候,才能穿上新衣服,而且基本上都是蓝色、灰色和黑色三种颜色。吃的东西更简单,每天都是蔬菜,一个月能吃上三五次肉就已经很不错了。粮食不够吃的时候,就加点儿红薯之类的杂粮。
“这是咱们家保留的当年购买自行车的发票。1983年买的第一辆凤凰自行车,那时要花近200元,可当时工资才46.18元,买一辆车顶好几个月的工资,还需要凭票购买。这张是1986年买的第二辆自行车,那时候不要票了,但需要排队,排得上才能买得到。你看,到了1990年,就买到了变速自行车。到了2008年,工资每月3000多元,买自行车只需330元。你看看变化有多大。”
听到这里,我不由得感慨:爸爸妈妈那时的生活和我们现在的生活太不一样了。现在的家,住的是楼房,我从小就有了自己的小世界,卧室里有宽敞的书桌、明亮的台灯,还有我心爱的电子琴和各种学习用品。家里的电视机、冰箱、空调、音响、微波炉和洗衣机一应俱全。查学习资料,只要打开电脑,所有资料尽在眼前。同学生日或有事联系,点几下鼠标,一封电子贺卡或电子邮件就搞定了。平常买东西就去逛超市,妈妈会给我买回一大堆的零食和生活用品。前几天,全家还一起去吃了泰国菜。
平常出门游玩可以开车,也可以坐网约车、地铁、公交和高铁、飞机,各种交通方式供人们选择,出行更方便,高铁还拉升了中国的发展速度。
40年的变革与发展给百姓的衣食住行带来翻天覆地变化。我家的变化正是改革开放40年日新月异的一个缩影。
戈壁滩上的美好生活(图四)
■ 聂鸣皋 新疆伊宁 六中九年级学生
我的爸爸是一位“70后”。他出生的年代,物资匮乏,自然环境、生活环境都很恶劣。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从1978年改革开放开始到2018年这40年时间,他身边发生的改变之巨大完全可以用“天翻地覆”来形容。
谈起40年来变化最大的地方,爸爸脱口而出是他的家乡——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四师七十二团了。
爸爸小时候,只要是商品,都要凭票供应,粮有粮票,布有布票,米有米票。过年时才能吃上的带鱼,每家也要按人头分票,有时候去晚了,就算是有票也领不到东西。爸爸只能眼巴巴地望着别人家的鱼咽口水。水果糖更是奢侈品。那时爸爸家里兄弟姐妹多,每人过年分上三五颗,他都会一个个小心翼翼地装进衣袋里,每隔一段时间都要拿出来仔细清点。2月份过年的糖可以装到6月,馋了就拿出来看一看,直到天气太热,糖块融化,才恋恋不舍地吃掉。“全连一年4次肉,元旦、三八、五一、十一。”这是爸爸当时生活的真实写照,也是大部分兵团人的生活状况。
如今,要是传出去谁家一年只吃4次肉,见过的海鲜只有海带、虾米、冻带鱼,就算在与海有千里之隔的新疆,都是一个天大的笑话。现在,随便走进一个农贸市场,东海的海鲜、热带的水果,甚至泰国的榴莲,都能在其中寻到。怎能想象,爸爸在15岁之前连橘子和香蕉都没有见过,更别说这些花花绿绿的热带水果了。
偶尔再去爸爸曾经生活过的地方,那里已不是尘土飞扬、道路泥泞的小村庄,平坦整齐的柏油路铺到每家门口。以前遍地都是动物的粪便和无处安放的垃圾,现在动物粪便无害化处理早已让这些成为了往事。宽敞的柏油路两边是平坦的人行道,绿树、鲜花相映成趣,人如在画中行走。到了晚上,亮及每一条大街小巷的路灯照耀着这个散发着酒香的地方。
40年来,我的父辈们为祖国的未来努力拼搏。为了下一个40年,为了让我们的下一代有比我们更好的生活,就一定要坚持改革开放。
两代青春不重样
■ 孙玮泽 美国加州 中国留学生
作为赴美读大学的“西安娃”,我无时不想念家乡的美食与美景。乡愁虽然浓烈,但能在青春年华负笈海外,钻研自己喜欢的机器人工程专业,我无怨无悔。
从上小学起,我就痴迷机器人,先后获得国内外40余项科创大奖和十几项国家专利。成长路上,能有机会接触前沿科技,都归功于父母为我创造的绝佳条件。
“每代人的成长,都共振于时代进步的脉搏。”父母常常感慨,“改革开放,让中国焕然一新,也为莘莘学子提供越来越优渥的成长环境。”
上世纪80年代,我的父母像我这么大时,大学时光可并不舒坦。父亲告诉我,他们不算大的宿舍里,要住8个人,没有暖气和空调。每逢周末,父亲骑上买来的旧自行车回家,爷爷会提前买点儿猪肉,奶奶在家里准备饭菜,给儿子“补油水”。离家返校时,父亲还要带些吃食,因为他每个月的零花钱只有几元钱。
大学毕业前,父亲没去过外地,只能通过读书来了解大千世界。对这一点,母亲也深有体会。“我跟加拿大一个同学通信,来回需要一个多月的时间。”她经常回忆这段往事,“有次随信收到一片枫叶,兴奋不已,感觉触摸到了另一个世界。”
三十余载时空流转,我们“90后”也已站上历史舞台。如今,我们有机会走出国门,体验父母不曾触碰的“外面的世界”;身处大洋彼岸,可以每天给家里发微信、传图片、分享视频,万里之遥,瞬间联动。这背后,有科技进步的支撑,更有开放时代的自信与荣光。
前不久回国,我发现家乡又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城市里的“指尖生活”,让人印象极为深刻:打车软件上手指一滑,出租车点对点服务;满大街的共享单车,为人们出行提供了方便快捷;移动支付普及到大街小巷,出门逛街完全不用带钱包……中国前进的脚步,让人惊喜又感动。
两代人的青春时光,是两个时代发展轨迹的最佳注脚。青年一代拥抱广袤的天地,注定换来更加宏阔的眼界与格局。
本报记者 高 炳整理
铃声不变20年
■ 陈青松 吉林长春 公务员
我与改革开放几近同龄,对于改革开放感触颇深。儿子虽是“00后”,因平日里总看新闻,所以对改革开放感觉也不是特别陌生。
今年初,给儿子配了一部智能手机。他很快就把各种功能用到极致,查阅资料的时候还用上了语音助手。作为我这个年近40岁的父亲,对此多少还是有着几分羡慕、几分感慨的。
直到一天,儿子不经意间问我:“爸,这么多年你的手机铃声为啥始终是一个调,不觉得有点儿土?”我怯然:“你现在对于用一部手机根本没有新鲜感,哪能体味到我这铃声是多么来之不易?!”儿子听了困惑不已,忙向我求解。我答道——
20年前,你爷爷用的第一部手机,也是咱们家的第一部手机,就是这个铃声。当时,我极其稀罕又不可能拥有,每天听着这个铃声盼着你爷爷早点儿换部新手机,我好能用上那部旧的。
大概两年后,你爷爷确实换了新手机,可那部旧手机却不知去向,我又不敢去追问。没几日后,我和一个发小吃饭,他的手机响了,就是那个熟悉的铃声。我看着那部手机分外眼熟,借过来把玩的时候甚至可以确定这就是你爷爷的那部手机,我有些懊恼。
我回家后沉默不语。爷爷弄清原委后略带歉意地跟我解释:“那部手机本来是要留给你用的,可是被爸爸的好朋友要了去,只是没想到他也是给自己的儿子用。”就这样,我与那部手机失之交臂。等我用上手机已是两年过后,设的就是现在这个铃声……因为不曾拥有,所以念念不忘。
儿子听罢自言自语:“我怎么就没有感觉想要点儿什么呢?”
我略加思索:“改革开放已让物质匮乏成为过去。40年前一把铅笔刀、20年前一部手机,怎能与你现在熟知的天宫、蛟龙、天眼相比?所以你们这些‘00后’在这个新的时代想要的应该是更加远大的理想和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