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系统阐述了网络强国战略思想。他指出,要加快推动数字产业化,依靠信息技术创新驱动,不断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用新动能推动新发展。
新思想指引新征程,新部署带来新变革。党的十八大以来,数字经济的发展,让中国农村山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在互联网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发展的东风下,中国农村产业生态链不断优化升级,农村电子商务推动了农业升级、农村发展、农民增收,网络扶贫的作用日益显现。
经济发展 百姓受益
提起贵州武陵山区,“特困”是人们的第一印象。过去,这里山大沟深,不少品质优良的农产品“养在深闺人未识”。2015年,在外打工的华茜回到家乡,在当地党委政府支持下办起了铜仁市万山区万山镇电子商务服务中心,让这里的红薯片、野蜂蜜等绿色土货“走”进千家万户。
华茜的成功经历,只是万千农民中的一个缩影。作为脱贫攻坚主战场,贵州把大数据定为三大发展战略支撑之一。新技术助推贵州闯出发展新路子,其经济增速已连续7年位居全国前列。
“大数据、云计算这些新兴产业,为地方发展带来的变化是直接的、显著的,也是广泛的、深刻的。”贵州省贵阳市委副书记、市长陈晏说,大数据催生了新业态、培育了新动能,也给广大普通百姓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机会。钱袋子鼓起来,生活品质也更高了。
陈晏介绍,贵阳通过推进“大数据+农业”,构建了集电商、金融、物流于一体的农村电子商务生态系统,推进了黔货出山、网货下乡、电商扶贫。仅2017年,就直接带动了50余万农村贫困农户增收。数字化发展正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百姓在共享互联网发展成果上拥有了更多获得感。
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日前发布的报告显示,2017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达27.2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GDP)比重达到32.9%。电子商务、网络零售持续增长,电商推动农村消费规模稳步扩大,物流、电信、交通等农村消费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发展壮大数字经济,积极释放数据红利,已经成为更好造福社会、造福人民、决胜小康的强力推手。
精准扶贫 网络先行
留畲村位于广东梅州南部的富硒地带,种茶历史悠久。但由于地理位置偏僻,交通和信息不畅,留畲茶的销路一直没有打开。
自从留畲茶进驻广东移动电商信息化扶贫平台,实现在线销售,茶叶滞销难题迎刃而解。2017年,经“岭南生活”平台售出的留畲茶多达6000余斤,单日销售订单最高达1423单。
“互联网+”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金钥匙之一。2016年10月,中央网信办、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务院扶贫办联合印发《网络扶贫行动计划》,提出实施“网络覆盖工程、农村电商工程、网络扶智工程、信息服务工程、网络公益工程”五大工程,这给欠发达地区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甚至弯道超车创造了机会。
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建档立卡贫困村通宽带比例超过86%,今年有望将宽带网络覆盖到90%以上的贫困村。499个国家级贫困县已纳入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支持范围,占全部贫困县的60%。农村电商的发展,造就了一个个各具特色的“淘宝村”,地里种的庄稼、树上结的核桃、山里长的野菜,全都变成了钱,流进农民的口袋。与此同时,父母“富口袋”,孩子“富脑袋”,“网络扶智”推动远程教育、网络助学、“春蕾计划”公益活动等在农村落地,山沟里的孩子也可以接触到名校名师,从根上去除贫困。
“数字经济已成为推动农村经济增长的新动能,在加速经济发展、提高现有产业劳动生产率、培育新市场和新产业、实现包容性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北京大学新媒体研究院院长谢新洲说。
培养“绿领” 开拓前景
河南省濮阳县庆祖镇西辛庄村过去是远近出名的穷村,如今的西辛庄村成了富裕村。村支部书记李连成介绍,村子里搭起蔬菜大棚、种上了营养价值高的水果,靠的是本乡本土培育的技术人才。好酒也怕巷子深,西辛庄村的蔬菜、水果在国内外市场卖得好,就是通过4个懂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运用电商手段,把水果卖到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这些从事绿色产业,懂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被称为“绿领”。正是数字革命给农村注入了新的活力,推动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传统农民向新型农民的转变。仅2017年中央财政就投入15亿元,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绿领”100万以上。到2020年,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将达到2000万人,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先导力量。
在这些“绿领”的创意、实干和带领下,现代化农业、绿色农业、休闲农业、农村电商等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崛起。“黑科技”也上山下乡,融入农村大地:机器人摘黄瓜、猪脸远程识别、云端放养管理、大田测土配方施肥……有了人才来驾驭现代农业新技术和新管理,乡村振兴的道路就有了无限前景。
甘肃省陇南市宕昌县沙湾镇大寨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宋鹏就是一名优秀“绿领”,从2015年开始,他带领村民发展特色产业,整合种养殖户、代加工厂、检验机构、线上线下平台等优势资源,建立了农村电商产业链,村集体收入从0增长到如今的55万元,大量外流务工人才开始回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