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联东集团投资30亿元,在辽宁省沈阳市建设联东U谷大东汽车研创园;京东集团在沈阳投资几十亿元建设“亚洲一号”项目,打造东北仓储物流中心……近日,多家北京企业加紧在沈阳投资布局,成为京沈合作加快推进的主力军。2017年,京沈合作硕果累累,全年落实产业项目139个,总投资1678亿元,累计实际完成投资362亿元,占沈阳当年引进外省市总资金的23.4%。
“硬合作”“软合作”并重
“和北京对口合作,我们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全方位对标,找准差距,树立新发展理念,找准培育新动能的着力点,探索沈阳振兴发展新路子。”沈阳市委副书记、市长姜有为表示。
京沈合作,对标北京。沈阳缺什么,就补什么。两市《对口合作实施方案(2017-2020)》确定了人才、市场、政策、资源、平台等5个方面20项重点任务。
在沈阳发改委主任邢鹏看来,京沈合作是全方位、深层次的。“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是大原则,对口合作既重视产业项目‘硬合作’,更看重转观念、破解深层次问题的‘软合作’。”邢鹏认为。
两地人才交流促进了干部观念更新。沈阳沈北新区副区级干部王宏新挂职北京海淀区中关村管委会主任助理,是沈阳首批进京挂职干部。半年时间,他克服各种困难,先后对接了清华同方、电子城集团、天恒集团、京东集团等50多家企业。“北京的项目来沈阳落地投资的过程,就是沈阳干部观念、思维转变的过程。”在王宏新看来,沈阳干部工作作风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除了平台、资源优势不可比拟,与北京相比,沈阳干部在把工作做细做实方面也有一定差距。”挂职北京市发改委副主任的沈阳旅发委党组书记赵继凯举例说,北京确定发展十大新兴产业,紧跟着就出台了10个细分领域的政策,针对性、可操作性都很强。
优势互补共谋发展
近年来,随着北京加快疏解非首都功能,沈阳凭借独特优势,成为承接北京产业转移的重要地区。在信息技术等产业,沈阳用工成本仅为北京40%多,而房租、物业等不到北京的30%,同时具备一定的人才资源。沈阳在高端装备制造、航空、汽车等行业的优势,也吸引了北京众多企业投资、合作。有调查表明,90%以上的北京企业在设立东北区域总部时会选在沈阳。
沈阳国际软件园是东北地区最为成熟的软件园区,有近800家企业和3万名员工。“截至目前,入驻的央企和北京企业超过70多家,而且还在不断增加。”沈阳国际软件园董事长赵久宏说。
北京明日宇航和沈飞民机公司联合建设东北航空基地、中化集团在沈阳建设化工新材料中试基地、北京数码大方科技公司在沈阳投资建设工业云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北京小笨鸟跨境电商交易平台在沈阳建立综合服务平台……京沈两地通过政府搭桥、市场主导,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全产业链合作,取得一系列丰硕成果。
沈菜进京丰富了京城菜篮子。两市签订《京沈两地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意向合作框架协议》,建立了农副产品质量可追溯制度、检测结果互认和信息共享制度,畅通沈阳优质农产品的进京渠道。北京招联食品、六必居等7家企业与沈阳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首农集团和法库县签订协议,让法库优质农产品畅通进京,沈阳的湧鑫肉牛、沈北大米等10余种农产品进入北京市场。
科技创新加快推进
科技是北京的最大优势资源之一。产学研一体发展、科技和金融有效对接,是北京产业发展的一大特点。“沈阳科研成果也很多,但利用率、产出率一直不高。”沈阳市科技局局长赵日刚说,“这方面,沈阳要学习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产业发展的北京模式。”
2017年6月,沈阳科技创新大会召开,要求充分学习借鉴北京科技创新经验,制定科技成果信息发布、转化与服务体系建设、科技人员激励等6大方面20条具体措施;在全市施行科技小巨人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双培育工程,年底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847家,位居东北首位。
目前,沈阳正在建设国际化营商环境,打通营商环境“最后一公里”,推动营商环境水准大幅提升。例如,把京沈对口合作项目纳入审批“绿色通道”,凡是有需求的企业项目,可全部进入“绿色通道”实施快速审批。
京沈高铁加快建设,全线通车后,沈阳到北京只需2.5小时。届时京沈合作将更加快捷、高效。未来,两市将进一步寻找合作的最大“公约数”,加快构建“1+1>2”的跨区域合作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