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顾当下的媒体,虽然不乏文艺评论,却很少看到群众性的影评或电视剧评论,有幸保留下来的影视评论栏目,比如人民日报的《看台人语》这样群众性的三言两语式的观众观感,实属凤毛麟角。文艺评论版上的文字,大多是专家学者、作家、批评家等权威的大块头文章,常常黑压压一片。文艺评论的专业性、理论性及其严格的学术规范、话语方式,报章需要,但短小精悍、生动活泼的群众性影评也需要。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群众性影评相当活跃,报刊上普遍开设影评专栏,报社、影院等经常组织观众召开讨论会,开展影评征文,通过多种形式将观众的意见整理后集中刊登。现在虽然还有文艺座谈会发言摘要,但都是学者名家的发言,那种短小精悍、朴实无华的群众性影视评论基本上不见了。
拍电影电视剧是要给人们看的,群众对电影有什么看法、观感,这对文艺工作者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文艺工作者只有通过媒介刊布的观众对影视剧的意见、建议,才能了解群众喜欢什么,才能知道怎样拍出为大众喜闻乐见的影视作品。砍掉了群众性评论栏目,等于无形中拆掉了文艺工作者与观众的沟通渠道。更重要的是,让观众参与影视剧评论评价体系的建设,可以提高群众的审美能力和鉴赏力,更好地培植文艺评论的土壤,优化创作和市场生态。没有群众的参与,那些权威的文艺评论很可能成为专家、批评家的自说自话、自娱自乐。
繁荣文艺评论,群众不能缺席。我们的报刊应该多开辟一些版面刊登群众性的影视评论,哪怕写得并不专业,哪怕寥寥数语,只要言之有物、一语中的,报刊就要组织整理刊发。文艺评论版面、网站文艺评论频道,既有专家评论家权威的发言,又有群众接地气的声音,这才是遥相呼应,相得益彰的。
希望媒介重视观众对文艺作品的表达,群众也就是普通观众,文艺评论理应有普通观众的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