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8年04月19日 星期四

四处碰壁 乱象丛生

台“新南向”挫败连连

本报记者 柴逸扉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8年04月19日   第 04 版)

  漫画主题:“新南向”挫败连连。
  (资料图片)

  自蔡英文2016年5月上台以来,“新南向政策”是她施政的重点之一。为此,民进党当局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企图让台湾远离大陆,削弱两岸的经济文化联系。

  然而,“新南向”推行近两年来,台当局钱撒了不少,也动员了不少组织和企业参与,却收效甚微,有时还麻烦不断。针对这一现状,岛内舆论评析,台当局的“新南向”政策终究是徒劳的。

  企业“南向”频频折戟

  “子公司国泰世华银行与国泰人寿共同收购加拿大丰业银行马来西亚子行的100%股权一案,因在合约约定期限之内无法完成,所以各方同意终止合约。”近日,台湾金融企业国泰金控公布的这份告示虽文字简短,却引起不小的舆论波澜。直白地说,收购案未能完成,意味着台湾金控企业进军“新南向”国家的失利。

  无独有偶,台湾的另一家金融企业——中信金控曾于2016年4月宣布,子公司中信银行与台湾人寿将共同收购苏格兰皇家银行马来西亚子行100%股权,但最终因马来西亚政府不同意中信金控的收购资格而破局。

  尽管台当局强调,这些收购案的失败属于“非政治因素”,与“新南向”政策的挫败无关。但积极响应当局政策并努力布局东南亚的台金融企业因屡屡踢到铁板,士气大伤。

  除了金融业上的挫败,贸易领域的障碍也同样让台企在“新南向”政策下吃亏。由于印度尼西亚强制要求化妆品出售时须符合优良制造规范(GMP)规定,而台湾企业生产的化妆品在岛内进行GMP认证属自愿行为。在不了解“新南向”国家的政策背景下,台湾的化妆品进入印尼时,当地商店因它们没有GMP认证而拒绝将其摆放上架,造成相关台企的损失。

  类似的案例比比皆是。

  旅游“南向”麻烦不少

  除了鼓励台企到“新南向”国家寻商机,开拓市场,台当局为了弥补陆客减少后岛内观光人数的窟窿,力推“旅游新南向”,通过不对等的免签政策、旅游补贴等措施吸引东南亚地区游客来台。

  不过,这一举动不仅“赔本赚吆喝”,还给自己惹了一堆麻烦事儿。

  台当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来台旅客达1073万人次。表面上看,数字很美丽,实际充满水分。台湾旅行公会全台联会理事长萧博仁指出,当局在统计过程中存在重复计算、牵强附会的问题,连转机过境的旅客和外劳移工都算在了观光旅游的人头里面。

  而在消费方面,按台湾业者估算,东南亚游客的人均消费水平仅为大陆游客的三成。台湾逸欢旅游副总经理骆简豪说,大陆游客出手大方,而许多东南亚游客是搭乘廉价航空来台的,消费很节省;一些游客喜欢买布鞋或价格不贵的服装。换言之,在陆客大幅减少的情况下,即便观光人数的窟窿能勉强算补回来,但是台湾旅游业者收入上的窟窿仍是个无底洞。

  此外,由于“新南向”国家劳动力成本比台湾低,在“免签政策”的诱惑下,不少东南亚人经由新南向的免签“巧门”,成群结队来台打工;不少人来一趟就能赚上6万元(新台币,下同),比蔡英文“梦想”的3万元基本工资还多一倍。南投茶园采茶、桃园拉拉山摘果,这些所谓的游客“假观光、真打工”,在岛内赚起了外快,也给台湾埋下了经济社会隐患。

  烧钱“南向”纯为败家

  针对“新南向”政策带来的问题,台湾《中国时报》发表评论指出,像国泰金控这样的企业很努力响应当局的“新南向”政策,但忙了半天,终究还是受挫;然而,台湾的主管机关却帮不上忙,只会喊口号,却任由企业去送死。

  台湾《联合报》前不久发表题为《你所不知的新南向盲动风险》的社论,文章提到,两年来,蔡英文当局风风火火推动“新南向”,人们尚未看到什么具体成绩,但后遗症却逐渐明显。“新南向”政策的盲动,把台湾人民推向未知的风险。

  尽管“新南向”政策效率不彰,连蔡英文办公室下属的“新南向”政策办公室也遭到裁撤,但台当局在“新南向”上的预算和花销却没有减少。据台媒报道,今年台湾地区“新南向”政策预算编列71.9亿元,较上年度大幅增加61.6%。同时,蔡当局还要求台湾的农业金库成立“国际金融业务分行”,将近7000亿元资金投入“新南向”国家的开发援助,却毫无计划内容,甚至没有评估办法与监督机制。

  亲民党立委周陈秀霞认为,把农渔民血汗钱拿去做对外开发援助有太多不确定性,很可能会让农民辛苦赚的血汗钱打水漂。奇策盟文宣部副主任陈昱旗则投书媒体表示,蔡当局利用“新南向”,吃尽公家资源,却不允许社会用政策效益评估该政策的执行绩效,说穿了就是一场耗尽公币的骗局。

香港“一带一路”总商会举行就职典礼
台“新南向”挫败连连
两岸专家厦门探讨乡村振兴
台湾举行轩辕黄帝拜祖大典
香港阅读 好风劲吹
坐轮椅赏美景 台胞圆梦张家界
责编:王 平 柴逸扉 邮箱:gtbhwb@peopl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