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美国计算机协会公布了2018图灵奖得主,计算机体系结构大师大卫·帕特森获此殊荣。
帕特森1947年出生于美国伊利诺斯州。与诸多互联网行业先驱者不同,帕特森并没有什么显赫的家庭背景,也没有令人津津乐道的传奇故事。相反的,帕特森出生于一个平凡的家庭,他是家中第一个大学生,大学期间由于生活拮据不得不边打工边读书。1969年,22岁的帕特森顺利拿到了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颁发的数学学士学位。1970年和1976年,帕特森又分别获得计算机硕士和博士学位。实际上,帕特森读研仅仅是出于“经济上比较划算”的想法。可以说,帕特森是个务实的人。
博士毕业后,帕特森就职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计算机系,这一干就是接近40年。帕特森希望从头到尾重新设计微处理器、程序语言和操作系统,但手头上却没有任何可用的资源。他将目光集中到微处理器上,他认为,微处理器是计算机的未来。在他的带领下,1981年,帕特森的团队起草了RISC-1(精简指令集计算机技术),它正是今天RISC架构的基础。RISC技术的精华是通过简化计算机指令功能,使指令的平均执行周期减少,从而提高计算机的工作主频,同时大量使用通用寄存器来提高子程序执行的速度。
1990年,帕特森得到了计算机系主任的职位。他对好友约翰·轩尼诗说:“我的学术生涯就要结束了。写本教材或许是我能做的最后一个学术贡献了。我们一起写吧。”于是,计算机史上的经典教材《计算机体系结构:一种量化方法》诞生了。直到现在这本书依然是编程人员、计算机工程师和处理器设计师必读的一本书。
2016年,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奉献了39年时光的帕特森正式退休,并作为工程师加入了谷歌,成为谷歌大脑(Google Brain)团队的一员。谷歌大脑是谷歌公司2011年启动的人工智能产品,致力于深度学习的探索。
帕特森已经是七旬老人,无论是计算机硬件还是正当风口的人工智能,这位实干派专家都迎难而上,为后来人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