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8年04月13日 星期五

伯鸿书店:老字号的新名片

□ 杜羽撰文并摄影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8年04月13日   第 07 版)

  书店的窗里窗外

  1997年末,中华书局离开了繁华的王府井大街,入驻当时还略显冷清的丰台区太平桥西里一幢白色的大楼。

  此后近20年的时间里,四周高楼渐多,人群渐密,不远处的西三环上,穿梭不息的车流日显拥挤,但中华书局始终安守着本分,似乎很少与周边的世界发生关系。生活在附近的居民对于这个近在眼前的名社,并不熟悉,甚至很陌生。

  直到2017年1月6日,中华书局伯鸿书店试营业,很多人才第一次走进这家传统文化出版重镇,才知道这些每日出入于这幢白色大楼的邻居们,原来在经营着这样一份事业。

  伯鸿书店的店面不大,不足200平方米,青砖灰瓦,修竹老槐。春节刚过,两扇门上,一边贴着“福”字,一边贴着“春”字,颇有几分老北京民居的风韵。店内被3000多种书填得满满当当,远至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编辑的《资治通鉴》《全唐诗》,近至新出版的《郑天挺西南联大日记》《本草中国》,举凡传统文化涉及的古籍整理、文史研究、普及读本,无所不包。在有限的空间里,还摆下了几把座椅、几张书桌,读者可以坐下来读书品茗,也可以望望窗内窗外的风景,发发呆。

  “躲进书斋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媒体人李婧璇住得不远,闲暇时,她喜欢在书店里坐上一个下午,从阅读中享受难得的安静。不少人像她一样,一来到这里,就会想起“两三竿竹见君子,十万卷书思古人”这副旧联。

  两年前,退休干部任冰山刚搬到太平桥西里时,这个位置尚是七八间小门脸,开着几家杂货店、服装店。这位老北京对新家周围的环境早就心中有数:城乡结合部,流动人口多,文化底蕴不深。没承想,几个月之后,小店不见了,伯鸿书店取而代之,这让素爱读书、藏书的任冰山颇感惊喜。每每经过书店,他都会进来看看上了哪些新书。

  “书店开业这一年多,我基本没断了买。像《中华好诗词》《陟彼景山》都是‘一版一印’,《评书三国演义》是连丽如、贾建国夫妇的签名本,《燕京旧画全编》是画家李滨声先生的签名本,《〈资治通鉴〉与家国兴衰》是作者张国刚教授签名的毛边书。”从年轻时代起,任冰山就常逛书店,但对于中华书局的出版物,他总是敬而远之,“在我过去的印象里,中华书局的书大多是给学者用的,和老百姓的关系不大。进到这个书店才发现,他们跟上了时代的脚步,有很多‘接地气’的普及读物。而且因为学术积累深厚,这些普及读物无论是文化品位还是编校质量都堪称上乘,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赏。”

  除了逛书店,任冰山还常到书局二楼参加“伯鸿讲堂”。“伯鸿讲堂每月举办一次,主讲人都是传统文化领域的专家学者。为了听上一场讲座,有的读者从外地远道而来,而我们社区居民有得天独厚的便利条件,可以‘近水楼台先得月’。我们还有一个书友微信群,及时分享讲堂的最新信息。”据任冰山观察,讲堂的听众不仅有中老年人,还有不少大学生乃至中小学生,“伯鸿书店、伯鸿讲堂,拉近了我们这些普通读者与传统文化的距离,让孩子们多了一个感受优秀传统文化氛围的空间”。

  “伯鸿书店的图书品种远不及那些大的图书卖场或者网上书店,但这里集中展示了各种类型的传统文化图书,是独一无二、不可替代的。”在中华书局总经理徐俊看来,伯鸿书店是一个可以读、可以买、可以聚、可以叙的场所,不仅社区居民,到书局访问的众多学者、出版人也都会在书店驻足,“中华书局传播优秀传统文化,靠的主要就是这一屋子的书。我每次给大家介绍的时候,心里都很自豪。”

  不久前,读者范永平在伯鸿书店偶遇徐俊,读者、编者相谈甚欢。雅好楹联的范永平自拟一副对联“长欣我辈买书富,唯恐后人卖纸贫”,而长于书法的徐俊欣然提笔,在他购买的新书上录写此联以作留念。伯鸿书店经常邀请作者来为图书签名,笔、墨是常备的。

  “多了一个图章、一个签名,书的主体内容虽然没有变化,但读者能感到与作者、编者的距离更近了。这也是读者对我们的认同。”徐俊常常告诫书店的同事们,要珍惜读者的这份认同,像对待艺术品一样对待每一本签名本,即使多年之后,读者看到书上的图章、签名仍能感受到一份温暖。

  读者对签名本的需求有时超出了很多出版人的想象。中华书局退休编审崔文印、许逸民学殖深厚,但一辈子为人作嫁,很少走到前台。伯鸿书店把两位先生请来,为他们曾经点校、撰写的《大金国志校证》《靖康稗史笺证》《酉阳杂俎校笺》《庾子山集注》《古籍常识丛谈》《古籍整理释例》等图书签名。很短的时间里,读者就通过实体店和微店购买了200多本签名本。论销量,毫不逊于一些名家。

  上海读者包豪勤在伯鸿书店微店留言说:“伯鸿书店是最专业的书店,因为只有这家书店能真正地明白读者的心思,明白实体书店所具有的优势。”

  中华书局创始人陆费逵有一段激励了几代出版人的名言:“我们希望国家社会进步,不能不希望教育的进步;我们希望教育进步,不能不希望书业进步。我们书业虽然是较小的行业,但是与国家社会的关系,却比任何行业大些。”2017年4月23日,在伯鸿书店正式营业的仪式上,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刘石在这段话中又加了一句“我们希望书业进步,就不能不希望书店进步”。

  经过一段时间的困境,如今,实体书店的当代文化价值已经越来越为人们所认可。对于中华书局这家拥有106年历史的老牌出版机构来说,年轻的伯鸿书店无疑已经成为了一张崭新的名片。近来,中华书局的诞生地上海、滨城大连等城市都伸出了橄榄枝,希望中华书局到当地开办书店。

  “城市需要书店,尤其需要有文化特色和品牌影响力的书店。伯鸿书店创办的时间虽然不长,但已经初步具备了自己的特色。”徐俊希望,未来伯鸿书店能走进更多社区、学校、文博单位,把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得更远更深。

伯鸿书店:老字号的新名片
塑封新书得不偿失(读者之声)
北京的城墙与城门
清淡漾心漪
江南村庄的百年变革史
责编:张稚丹 邮箱:zzd_11060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