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8年04月05日 星期四

清明家万里 踏青忆诸君

张 洁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8年04月05日   第 09 版)

  上一周,挑了一个好天气。司一真与朋友来到墨尔本魔法迷宫花园。绿植、喷泉,生机勃勃。

  夏秋之交,清明时节。吴思远与几个华人同学去了温特沃斯瀑布。

  今天,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清明节,又称踏青节。 

  对于大多数海外学子来说,虽然他们此时此刻身在异乡,不能与家人共同纪念,但是每一个人似乎都有一段与之相关的记忆,可以拿出来与大家分享。

  

  “我以为,你还在”

  “我以为,你还在。”这是司一真描述那年清明时,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一句话。“那一年我还在上海上学,清明之后刚好要考试,就跟爸妈说‘不回了’。可是当我看到所有同学都在收拾行李的时候,一瞬间回忆占据了我的脑海。”

  司一真现在就读于澳大利亚乐卓博大学。清明时节,格外思念远去的亲人。“小时候跟爸爸妈妈一起去老爷爷老奶奶的坟头。堆堆香火,在墓碑前冉冉跳跃。人们蹲在碑前,诉说着、甚至小声抱怨着、分享着开心和不开心的家事。在他们心中,此时最欣慰的就是:我以为,你还在。于是,那年的我买了一张机票,立马飞回了家。”

  “似乎在这个略微带点儿凉意的清明节,待在爸妈身边才是最温暖的。”现在,司一真远在海外。今年的清明,她回不了家。说这句话的时候,她的言语之中透露着遗憾和思念。

  清明扫墓印象深

  爸妈给他取名“思远”。现在,吴思远是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的一名留学生。让他记忆最深的清明节,是小时候和妈妈一起回老家浙江青田扫墓、爬山。“那时候的火车很慢,要一路颠簸6个小时。坐在金温铁路蓝白色的车厢里,穿行在大山之间。那是我第一次看到那样绵延的山。”

  吴思远说:“妈妈告诉我,她上大学的时候还没有这条铁路,要坐很长时间的大巴车才能走出县城。火车慢悠悠地开着,穿过了几十个隧道,到站时已经是凌晨1点。我们坐上了一辆两块钱一趟的三轮车前往外公家。那天刮了很大的风,车子经过空旷的县城广场时,我紧紧地攥住妈妈给我的围巾,保护它不被风吹走。我现在依然记得那时县城泥泞的街道,街上摆摊卖菜的人们,还有包子店里缓缓升腾的蒸汽。穿过泥泞的街道,走过一段窄窄的山路,我们来到墓前,看望外婆。”

  吴思远说:“2015年,我又去了一次青田。这一次,带我回家的不再是小时候高高大大的东风4型内燃机车,而是和谐号。看着动车组列车缓缓进站的样子,我的心里一时间觉得很自豪,但也有一些惋惜。慢悠悠的普快列车是我的回忆,它承载着我最深刻的清明记忆。”

  更理解“清明时节雨纷纷”

  每当亲人离世,很多家长会对小朋友说“他们变成了天上的星星”。

  但那种悲伤,小孩子是很难理解的。

  王芮宁在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留学。她说:“小时候的我,虽然背过‘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但是对这其中的情感毫无体会。”她印象深刻的一次清明节就是小学的时候,学校组织大家去杭州市太子湾郊游,大家都带着零食与别人分享。自己还因为偷吃泡面、跳跳糖、辣条被老师批评了。可是10年以后的清明节,她的心境已经全然不同。“今年清明节,我回国了,会去给爷爷扫墓。因为今年春节的时候,我爷爷走了。小时候爸爸妈妈带我去扫墓的时候。他们的神情总是很凝重,当时的我还感受不到那种悲痛。可是今年……曾经最亲的人,已经没有了温度,住在了冷冰冰的地方,无法触及。”她有些哽咽地说。

  踏青给“清明”换种心情

  “踏青在我印象里,就是去看看初春的世界……春天天气回暖,百花齐放,是彩色的世界。我们家踏青一般都是在扫墓之后,给人一种‘新开始’的感觉——忘记悲痛,开始新生活。”虽然今年要给爷爷扫墓,但是王芮宁还是很积极乐观地面对清明节。

  澳大利亚的季节与国内相反,是个多雨的秋天。“今年的清明节我要去唐人街。要纪念中国传统节日,到唐人街自然是最适合的选择。每当传统节日来临,万般思念亲人的时候能看到说着中国话的人从身边走过,看到一家家在国内也看到过的店铺招牌,这种亲切感、幸福感会从上扬的嘴角蔓延到心里。”司一真说,“春暖花开伴着和风细雨,冬天一派单调的颜色随着雨水的洗刷变成了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原本躲在被子里瑟瑟发抖的我们,脱去沉重的外衣,走出家门去踏青。感受着阳光的沐浴,感受着世界的美好。”

清明家万里 踏青忆诸君
清明的心情(留学随笔)
回望留俄学“艺”路(留学记)
如何顺利听得懂?
责编:齐 欣 邮箱:andy-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