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8年04月04日 星期三

在大产“看”盐

黄辉全 文/图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8年04月04日   第 12 版)

  盐场一景

  春天的福建东山岛,花木葱笼,春意荡漾。站在大产海堤岸边,迎着扑面而来那乍暖还寒的清冽之风,氤氲的空气中带着潮湿的鱼腥味,还有泥草的芬芳。举目望去,成片的盐田卤香四溢,含苞待放;盐场上成品盐犹如雪山一般,工人们正用勤劳的双手和智慧,编织着银色的世界;海上田园,人们正耕耘着蓝色的希望;树林里、滩涂上,不时飞来成群的鹭鸟或觅食或嬉戏;堤岸边,人来车往,一筐筐鲜鱼运上岸来,送上车去,丰收的喜悦挂在人们脸上。

  人与自然总是在不经意间,勾画出一抹与众不同的醉美风景线。谈笑间,一艘快艇风驰电掣般,瞬间在海面上画了个弧线。我快速地按下相机快门,抢拍下这美丽的画面,让同行的文友们羡慕不已。

  位于东山湾与诏安湾之间的大产村,与诏安林头、东山西北诸村近邻,历史上曾因候鸟寄宿之地而得名“客鸟林”。自古因土地贫瘠,常年多干旱,一年有八九个月缺粮草。村民靠开垦盐咸地种植番薯、黄豆和下海滩捕捉鱼虾蚌贝维持生计。过去的大产人一愁无水,二愁无粮,三愁受水路束缚。

  大产的盐业生产始于清代。于嘉庆年间开始集资合股围海筑坎造盐田,建成姑娘妈围小古老盐田,开创了大产盐业生产之先河,接着又相继投资围筑盐坎。有史料记载:“清同治至民国初期,李木县、李良仔等人合作开垦草察围、刺仔港围、内鹅仔围、外鹅仔围、后壁围、顶洲围、猪闸围、外沙围、产后围、刈仔围等盐田。”新兴的盐业,让村民们找到了谋生之路,看到了生存的希望。

  新中国成立后,对大产海堤进行全面维修,加宽增高,迅速恢复盐业生产,大产村一跃成为福建省赫赫有名的“盐业村”。大产南北海堤的建成,让围堤内3平方公里的海滩,变成了产金出银的聚宝盆。村民们喜笑颜开,生活像芝麻开花节节高。

  东山岛风多雨少,日照充足,蒸发旺盛,加上海水含盐度高,盐业工人又善于利用湿度、温度、风速等有利气象要素,为盐场大规模发展,创造了得天独厚的生产条件。所产之盐,量大质优,颗粒均匀,色泽洁白,堪称上品,成为全省的一面旗帜。

  “从纳潮、制卤到修滩管理,再到结晶管理、采盐。在生产技术上虽没有很高的技术含量,但却要求盐工在每一道环节上都要悉心管理。”用他们的话说:“虽然科技发展了,但晒盐工艺没有变,除了使用机械收盐外,日常还是靠人工晒盐。天气越晴朗也就越能产到粒大色白的海盐。每到收盐时节,都要24小时‘歇人不歇机’连续抢收作业。”

  不同工种的工人们各司其职,收成时盐田边的盐,堆成一座座连绵不绝的小银山。如今,1.6万亩的盐田,一望无际。每一座盐山都是大产人心中的一座银山,每一颗盐粒都是他们梦中的一颗星星,祖祖辈辈的大产人,他们的心像盐一样洁白无瑕,他们的梦像盐一样剔透晶莹。

  盐田春来早。当太阳完全升起来时,一束束光映红了滩头、盐池、场区,就像合奏曲和交响乐般美妙绝伦,让盐场大地变得更加斑斓。盐“花”伴着盐水,倒映着盐工们辛勤劳作的身影,播下的是收获的希冀。

  今日的大产,羽翼渐丰。在“乡村振兴”中,借力海洋生物科技园的落户兴建,正逐渐培育形成“一园二区三圈”发展新格局。明天的大产,又将是一番海阔天空!

春的断想(旅游漫笔)
赏花游期待“新花样”
去洛坝踏青
在大产“看”盐
责编:尹 婕 邮箱:rmrbyinjie@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