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8年03月26日 星期一

刺桐古城花欲燃(行天下)

龙 一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8年03月26日   第 12 版)

  龙一
  郭红松画

  泉州中心市区全景——大坪山郑成功公园
  陈英杰摄

  开栏的话

  行天下,知天下,安天下。 期待《行天下》于世道有补益,于人心有润泽,于读者有启悟,于未来有指引。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行者,不仅以脚丈量大地,更以心灵度量世界。

  本报从今天起,开设《行天下》专栏,将携手海内外大家以旅行体验,真实报道中国的文化和变化,可于行中察世观道,体悟自然之魅;可于行中秉烛探幽,洞悉人文之美;可于行中说古道今,镜鉴历史之思。

  

  上世纪80年代末,我曾偶然得知,泉州在国外有另外一个美丽的名字“刺桐城”,当时没甚留意。今年到泉州逛灯会,因季节尚早,只看到了刺桐树,未能看到壮观的刺桐花。公元946年,割据泉州的地方军阀留从效修建泉州新城,当时为什么要选择“刺桐”这个树种遍植新城内外?我心中存着疑问。

  留从效是泉州本地人,在“残唐五代”的乱局中,他经历了无数的战斗、联合、背叛以及权谋,终于以泉州刺史和清源军节度使的身份,据守泉州、兴化和漳州三地,在17年短暂的割据时间里,为中国打造了一座名城和名港。

  刺桐花看上去就如同一支铸满朱红色獠牙的短柄棒状兵器,既热烈,又威严。为此诗人陈陶感叹道:“仿佛三株植世间,风光满地赤城闲。无因秉烛看奇树,长伴刘公醉玉山。”(《泉州刺桐花咏兼呈赵使君》)或许,留从效也是因为刺桐花如此壮烈的模样,以其自况,这才格外偏爱于它吧?

  此前唐朝对西洋的主要贸易港口是广州,然而,当南唐五代战乱遍地之时,广州通往北方的陆路交通几近断绝,于是,新兴的泉州港便成为最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留从效非常清楚,掌握了泉州港,便等于掌握了中国南方的经济命脉。为此,他大搞城市建设,大力美化市容,于是,形态美观的刺桐树便成为绿化泉州的首选,因为它是扦插种植的速生乔木,便于大面积种植,六年便有可观,常常高达二十米。我在此刻悬揣,留从效当年的理想应该是将泉州建造成为城墙坚固,坊市繁荣,红花满树,浓荫遍地,美丽开放的国际化港口城市。他的努力没有浪费,泉州以“刺桐城”和“刺桐港”之名,远播欧亚非大陆,为此,泉州成了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

  泉州成为世界著名港口城市,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它的进出口货物。与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繁荣的时代相似,泉州港出口的货物除去传统的丝绸之外,主要是领先于世界的高技术产品。唐代的陶瓷器,不论是生产规模,还是胎质、釉料和创新便利的造型设计,全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是最大宗的外销品。

  同时,由于拥有上千年的青铜铸造技术和陶器窑烧技术,便带动了中国冶铁技术的高速发展。留从效时代,正是欧洲的中世纪,欧洲仍然停留在“块炼铁”时代,只能将满含杂质的“海绵铁”锻制成柔软的熟铁,而且根本不知道世上还有“铸铁”这门技术。当时欧洲制造兵器的钢铁制品极为珍稀,只能依靠进口。而此时中国的平炉冶铁技术和炒钢技术处于世界最先进水平,而且铁锭产量很高,是当时世界上最为重要且昂贵的大宗商品。当然,像中国的不传之秘“兵刃局部淬火”等技术,要到几百年后才会传到西亚和欧洲。

  从世界冶铁史上看,在同一时期,还有一种高品质的“大马士革钢”存在,原料来自印度西北部的海德拉巴冶炼的“坩埚铁”,近似于今天的“炭化三铁”,当时的生产工艺艰难,产量极低。这种柑橘大小的球状铁锭被贩运至叙利亚的大马士革,经过复杂的锻造,便成为后来的“大马士革钢刀”。由于这种印度铁锭体积很小,多半只够用来锻造匕首类小刀,长刀稀少,因而珍贵至极,无法用于军队装备。更可惜的是,这种锻造工艺到十八世纪后便失传了。

  泉州西龙头山上有座铁炉庙,这是南唐五代时的冶铁厂遗址。留从效去世六年后,宋代泉州最大的永春倚洋冶铁场在此地开业,而在此之前,史料没有记录的冶铁厂还有许多,遗址规模之大,远超世人想象。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冷兵器时代和农耕时代,泉州出口的大量铁锭,对古代的世界军事史,特别是对西亚、欧洲和非洲的铁制农具和铁制工具的发展史,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么,当时泉州都进口什么货物呢?参照今天的地缘经济学来讲,当时中国是以原料进口为主,除去供应造船、陶瓷生产、食品加工等生产和生活所需的大宗商品之外,奢侈品生产所需的原料,例如犀角、象牙、玳瑁和各种含油类香料,是当年进口商品的重要特色。白居易有诗云:“通天白犀带,照地紫麟袍。”(《寄献北都留守裴令公》)唐代官员服制,六品官员使用的“犀带”,就是将犀牛角解成或圆或方的薄片,镶在腰带上作装饰。从宋元开始,服制改成二品官员系“犀带”。这种服饰制度,自然带动了社会时尚。于是,武士的甲胄,文人的文具和佩剑,富贵之家的车马,女性的簪环首饰,都少不了犀角、象牙、玳瑁等珍贵的“外贸商品”,社会需求量很大。

  在南唐五代那个大分裂大战乱时代,留从效的泉州南面是闽粤乱局,北方是后周与南唐争霸,他要想在这海角之地保境安民,没有一些手段是不行的。

  公元958年,留从效打算与占据长江以北,国势正盛的后周皇帝柴荣建立联系。于是他私遣牙将蔡仲赟“衣商人服,以绢表置革带中,间道来称籓。”(《资治通鉴》第二百九十四卷)他无法公然为后周皇帝送去大宗贡品,只能让蔡仲赟携带一些体积虽小却贵重得体的礼品。于是他道:“臣生居海峤,实慕华风。辄倾葵藿之心,恭向照临之德。仍进獬豸通犀带一条,白龙脑香十斤。”(《全唐文·上周世宗表》)

  不能不说,留从效的这份礼物确是用足了心思。通天犀传说中有“避水”之神功,他在此处是借物隐喻,暗祝后周皇帝出兵攻打南唐时能够顺利渡过长江。龙脑香俗称“冰片”,药性上属于凉药,在中国香道中是“冷香”,而此时正是暑气未消的闰七月,他进贡此物最是应时当令。至于更深一层的意思却是,“白龙脑香十斤”,至纯至净,是来自南太平洋的高级舶来品,恰好说明泉州与众不同的地利之便,暗示他手中掌握着当时最为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

  当然,周世宗身边必定少不了深谋远虑之士,回复留从效的也是一番漂亮话:“卿自保全土宇,惠养黎元,立功早达于机权,临事固无于凝滞。乃能望中原而内附,陈方略以输诚,永言恭勤,良多嘉奖。”(《全唐文·赐伪泉州节度使留从效诏》)而后,周世宗却阴险地将留从效的“上表”派人送到了南唐皇帝李璟手里,挑拨其君臣关系。

  转眼间,这场小风波已然过去四年,留从效治下的泉州发生内乱,他被属下劫持,背疽发作而逝,终年56周岁。“红粉暗随流水去,园林渐觉清阴密。算年年、落尽刺桐花,寒无力。”(辛弃疾《满江红·暮春》)不知道留从效去世的时候,泉州满城的刺桐花可曾开放?

  将近四百年后,阿拉伯旅行家伊本·白图泰在他长达28年的旅途中,从泉州登陆,这一年是公元1346年。他在其著名的《伊本·白图泰游记》中写道:“对于商旅来说,中国地区是最安全最美好的地区……我们渡海到达的第一个城市是刺桐城……这是一个巨大城市,此地织造的锦缎和绸缎,也以刺桐命名。该城的港口是世界大港之一,甚至是最大的港口。我看到港内停有大艟克约百艘,小船多得无数……该城花园很多,房舍位于花园中央。”

  到了伊本·白图泰慕名来访时,凡是可通航的北非、南亚和西亚的海港,几乎都能看到中国的“大艟克”,其船通常会有十张巨帆,是当时最大的帆船。整个欧洲、北非和西亚,到处都在流传“刺桐城”和“刺桐港”的名字,交易从这里出口的贵重商品,炫耀从这里赚取的财富。这座东方遥远城市的富足与美丽,在欧亚非大陆各地人民的言语间,书信中流传,有些人将其比喻为亚历山大大帝眼中的名城撒马尔罕,也有些人将其描绘得如同“美好宽阔流奶与蜜之地”。

  三月泉州的刺桐花应该快要开放了吧?伊本·白图泰没能看到刺桐花开,马可波罗也没能看到刺桐花开。“刺桐古城花欲燃,旧游人物想依然。”(黄公度《送陈应求赴官》)那么,出发吧,再不要错过这场历时千年,流传万里的花事。

  (作者龙一,本名李鹏。代表作有《地球省》等中长篇小说,其中《潜伏》《借枪》《代号》被改编为电视连续剧播出。)

从“中国游记”看改革开放(旅游漫笔)
刺桐古城花欲燃(行天下)
人民日报客户端旅游频道上线
桃乡三月
镜头里的永丰春天
责编:尹 婕 邮箱:rmrbyinjie@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