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8年03月01日 星期四

丝路山水地图是“图”还是“画”

□ 肖 敏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8年03月01日   第 12 版)

  《丝路山水地图》局部

  2018年央视春晚特别推出“国宝回家”节目。节目中,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向全国观众介绍说:绘制于明代中晚期16世纪中期的国宝级的书画作品《丝路山水地图》,在久别祖国80多年以后,被爱国商人重金从海外购得捐献给故宫博物院。

  一石激起千层浪。社会各界人士纷纷对此发表看法。无论哪种看法和观点,始终聚焦在中华文化与“一带一路”倡议的时代交汇点上。

  

  以青绿山水呈现的地图

  被故宫掌门人称为“国宝级的书画作品”的《丝路山水地图》,到底是中国传统的青绿山水画,还是一幅古代绘制的地图?

  人类地图的起源是因为尼罗河水患每年都要冲垮田界,为了田地所有者能确分各自的权益,进而绘制地图。古代中国也有类似传说——大禹治水,为明确被大水冲掉地界,4000年前大禹把九州地图分别刻制在九个大鼎上。战国时,管子还强调打仗必须先熟悉地图。

  中国古代的地图又称“舆图”,舆的本意是车厢,借指古代测量大地的工具“记里车”。东汉科学家张衡把“记里车”改进“记里鼓车”,这个车分上下两层,分别有木偶,每走一里击鼓一次,每走十里敲钟一次。驾车人记录声音的次数既可以算出距离。

  东汉末年曹魏时期的裴秀作《禹贡地域图》,提出“制图六体”:分率、准望、道里、高下、方邪、迂直。把比例尺(分率)列为绘制地图的第一要素,用“计里画方”即按比例绘制出方格坐标网而形成地图。李约瑟《中国科技史》把裴秀誉为“中国科学制图学之父”。目前,中国发现的最早古代地图是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考古发掘出土的3张绘制在缣帛上的彩色地图:《地形图》《驻军图》和《城邑图》。

  “丝绸之路”名词是188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中国》一书中提出的,是对公元前后数百年中国和印度之间丝绸香料贸易交通线的特定所指。这个概念得到了历史的持续回应,成为中国与世界友好交流往来的文明方式的总称。历史上称得上“丝绸之路地图”的有许多,但限于编著者的观念(如西汉刘歆编著《七略》奉行“收书不收图”的旧例观念)和印刷复制不便,直到宋代雕版印书普及后才有所改变。因此,宋代以前的古地图留存很少。

  《丝路山水地图》又被称为“青绿山水画”,或者说,这幅地图是用青绿山水的方法呈现的。青绿山水是中国山水画最早成熟的式样。2017年,北京故宫博物院举办了馆藏历代青绿山水画展,其中宋代青绿山水长卷《千里江山图》引发轰动。青绿山水以概括、富有强烈对比的表现形式,适合表现观赏性与实用性相协调的山水地图。明清时期出现了一批青绿山水地图,由于实用性和时代整体绘制水平的制约,普遍艺术性不高,格调偏俗气。

  在照相技术发明以前,中国绘画和世界各国绘画都有图像记录功能。中国古代绘画在审美功能和实用功能方面往往可以兼顾,就像今天有些艺术水准高的照片。从汉画像砖、《韩熙载夜宴图》,到清代《康熙南巡图》等无不是历史场景的图像记录。《丝路山水地图》也具有这样的功能。

  是一幅“什么图”

  《丝路山水地图》又名《蒙古山水地图》,有文章指出《明<蒙古山水地图>实为中国穆斯林前往麦加的朝觐地图》。这到底是怎样的一幅地图画?

  《丝路山水地图》宽0.59米、长30.12米,绢本,曾藏于明朝皇宫,1930年代由日本著名收藏机构藤井有邻馆收藏,2002年回流中国,经北京大学考古系教授林梅村10年的研究鉴定,认为作品创作的主要参与者是明代“吴门画派”谢时臣,是根据明初《陈诚西域使程记图》和传安《西域见闻录》等资料绘制的,确认为“明朝宫廷的皇家地图”。

  这幅长卷从东面的嘉峪关一直向西画到天方城(今沙特麦加),其中城市、关隘等重要地标有211个,对重要的地名、城市,长卷运用传统中国地图的惯例,直接用文字予以标注和说明,如丝路上各城市重镇,敦煌(中国)、撒马尔罕(乌兹别克斯坦)、赫拉特(阿富汗)、伊斯法罕(伊朗)、大马士革(叙利亚)等。

  据《汉书》记载,最早的丝绸之路地图是由西汉大将李陵绘制呈送给汉武帝。东汉末期魏晋时代,佛教开始大规模传入中国,中国僧人法显、惠生,天竺(印度)僧人佛图调、须菩提等往来于中印之间,东晋名僧释道安写成《西域志》《西域图》。《中国古代地图文化史》的作者席会东认为,就“陆上丝绸之路”来说,并没有一幅古代地图是专门描绘这个主题。古人绘制涉及丝绸之路的地图主要有三个方面:官府的疆域地图、僧侣传教(信众朝觐)地图和商家的商旅地图。其中疆域政区图是存留数量最多、类型最丰富的中国古地图门类,在古代称作“舆地图”,按表现内容不同,分为天下图、全国图、郡国图、省图、府州图、县图等等。

  疆域地图,往往不是以各朝代实际控制的地域为界限,而是反映当时古人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因此很多包括了今天所说“丝绸之路”的内容。一方面,中国历代王朝向来认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如清代乾隆年间绘制的《乾隆内府舆图》就包括几乎整个亚洲,体现帝王“天下一统”的疆域观念;另一方面,随着历朝历代中外交流的积累,东西方地理、地图知识的传播、融汇,特别是元明以后,人们对世界的整体认识提高,逐渐出现了包括世界的“天下图”。16世纪,西方传教士利玛窦来到中国,为迎合中国帝王绘制出了以中国为中心的《坤舆万国全图》。400年来,这个图式成为中国版世界地图的“标准版”。世界地图的出现,使得中国人对“丝绸之路”有了整体的关照和认识。

  今年中央春晚呈现《丝路山水地图》所引发的关注和议论,让大众更加深入地了解和认识了“一带一路”倡议的历史渊源及时代意义。就此来说,无疑有重要的积极作用。

  (作者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丝路山水地图是“图”还是“画”
胡同里的美术传奇(艺术走笔)
当代油画的中华意蕴
光明透彻水彩心
张汉东南虫艺术印象
责编:赖 睿 邮箱:lairuismile@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