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昌冬奥会上,中国观众越来越多地将目光投向雪地。从刘佳宇夺得首枚奖牌的喜悦,到张鑫、贾宗洋无缘冠军的遗憾,再到跳台滑雪、雪车等项目的新人亮相……41名雪上项目选手,总共淘得3银1铜,创造了冬奥会雪上项目奖牌新高。
“冰强雪弱”,一直是中国冬季项目面临的难题。而今,中国体育正在寻找新的路径,奋起直追,平昌冬奥会的佳绩是最好的褒奖。面对北京冬奥新周期的开始,雪上项目更需创新思路,弥补在人才、设施等方面的短板,才能在4年后取得更大突破。
王牌之师引领
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和单板滑雪,是目前中国雪上项目的王牌。王牌之师的经验和教训,为其他雪上项目提供了借鉴。
人才辈出,是两支队伍的共同特点。空中技巧方面,新老搭配、结构合理:名将徐梦桃、贾宗洋和齐广璞冲击冠军;老将张鑫、刘忠庆经验丰富;首次参赛的孔凡钰、王心迪、颜婷积累经验——目前这支空中技巧队可谓“地表最强”。单板滑雪方面,刘佳宇、蔡雪桐、张义威等实力出众的选手有望继续征战2022北京冬奥。
更重要的是,源源不断的人才挖掘和培养,为两个项目提供了源动力。据空中技巧青年队领队李妮娜介绍,空中技巧后备梯队已形成系统,一批潜力很大的年轻人进入国青队,为未来做准备。而一支由18名少年组建的单板滑雪U型场地青年队,也一直在跟随国家队训练,有的小将甚至已经在国际比赛上取得好成绩。
国际接轨,也是单板滑雪等项目崛起的关键。为了打造运动员的个性和风格,从索契冬奥会周期开始,中国单板滑雪队在增加国外训练时间、聘请知名外籍教练的同时,更多地参加顶级的商业赛事,让选手接受高水平赛事的历练,融入世界单板滑雪文化。
按照规律,才能找对路。对此,为中国赢得本届冬奥会首枚奖牌的刘佳宇有切身体会。她说,单板滑雪与其他的竞技体育项目不同,有自己的文化和体系。不仅是为了比赛,更是为了让观众欣赏、兴奋。由于常年在国外训练比赛,刘佳宇、张义威等选手都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这让他们受到了关注和喜爱,也得到了裁判和对手的认可。
创新举措谋变
平昌冬奥会前,已退役的田径名将张培萌加入国家雪车队,主攻钢架雪车。明星选手的加盟,让雪车运动吸引了不少关注。
其实,雪车在冬奥会上的历史颇为悠久。但受场地、技术、人才限制,中国雪车选手此前一直没有出现在冬奥会赛场。直到成功申办冬奥后,雪橇、雪车和钢架雪车国家队才陆续成立。仅仅两年多的时间,中国选手就成功进入平昌冬奥会,获得了4个参赛席位。
从无到有的突破,得益于跨项选材的实行——参加钢架雪车比赛的耿文强,原先是练跳远的,四人雪车选手邵奕俊是铅球出身,其他队员也都是从田径、羽毛球、举重和摔跤等项目转项而来。
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高志丹说,冬季项目人才选拔方面,跨界跨项选才取得明显效果。2017年3月的第一期跨界跨项选才,从1100多名田径、技巧、体操、重竞技等项目的优秀运动员中,挑选了300多人充实到冬季项目国家队中,为弥补冬季运动“短板”提供了支持。
与此同时,高水平外教的到来,也带来了更多先进理念。自2017年起,中国冬季项目国家队聘请外教达到30余人。除了负责日常训练外,外教还陪伴队员在全世界飞来飞去,寻找最适合训练的场地,参加不同的比赛。
越野滑雪选手池春雪说,自己从挪威外教那里学到了很多,无论是技术上的还是精神上的。冬季两项选手唐佳琳则表示,外教带来了很多世界先进的技术、理念和经验,还需要时间来消化和磨合。
场地设施短缺
尽管通过诸多举措补短板、谋追赶,但中国在高山滑雪、越野滑雪和冬季两项等开展较晚、底子较薄的项目上,与世界水准还有不小的差距。在接受采访时,很多教练员和运动员认为,场地设施是制约这些项目发展的重要因素。
由于缺少场地,很多项目的国家队只能奔赴国外训练和实战。首名参加冬奥会女子跳台滑雪比赛的中国运动员常馨月说,由于场地不足,她只能到国外的一流场地进行训练。虽然对能力提升帮助很大,但到了国际赛场,与优秀选手的差距仍十分明显。
她说,在日本进行夏季训练时,门外就是跳台,想什么时候练就什么时候练,想练多久就练多久。但是在中国还没办法实现,所以训练量比外国选手少多了。
而相对冷门的钢架雪车,在国内甚至连一条像样的赛道都没有。耿文强说,冬天时会到海外训练,主要是美洲和欧洲,比如德国和加拿大。钢架雪车的起步阶段非常重要,因为没有赛道,他们只能使用模拟器训练。
在北京冬奥周期内,训练设施的保障不可或缺。从更长远的角度来看,促进冰雪运动项目在大众中的普及,是促进场地建设的根本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