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8年02月27日 星期二

闹新春的和与喜

□ 毛巧晖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8年02月27日   第 07 版)

  2月21日,在河北省任丘市非遗文化庙会,糖画艺人展示糖画作品。
  新华社记者 牟 宇摄

  春节,俗称“过年”“过新年”,是农历的岁首。“年”是时间单位,许慎《说文》曰“年,谷熟也”,《尔雅·释天》则云“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岁”“祀”又是祭祀周期。时至今日,春节成为中国最隆重、与民众生活最密切的节日。春节期间的民俗事象及其文化特性蕴含了民众的生命意识与审美取向。

  

  祈福:天人合一 敬神祭祖

  《庄子·天道》:“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过小年、送灶神,是过年的序曲。腊月二十三,过小年,民间吃麻糖、糖瓜,祭灶,希望灶神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

  过年是家人团聚的重要时刻,祖先庇佑才能家业兴旺,因此过年要请亡祭祖。年三十下午垒旺火请亡,直到过了元宵节才送亡。除夕夜天上的神灵会降凡间,而旺火具有迎神通天的作用。因此,点旺火时,还须摆香案供品,燃香迎神,供品常设一盘水果(如苹果、橘子等)、一盘素菜、一盘糕点,此谓“接神平安供”,保佑四季平安,一年吉祥。

  正月初一逛庙会,到庙里上头炷香,北京每年各大寺庙“上头香”人山人海。正月初二祭财神、回娘家。初二祭财神吃馄饨,意为招财进宝。馄饨汤又俗称“元宝汤”,取财源如汤水滚滚而来之意。正月初六送穷神、祭厕神,送穷神唐代就流传,宋朝兴盛;这一天还要将厕所清扫干净,称为“挹肥”。初八,俗称“八仙日”,它主要流传于山西、内蒙古一带,这一天民众纷纷走进寺庙烧香敬裱,为家人许愿祈福。这一天主要有祭星、放生祈福的习俗,明代刘侗在《帝京景物略》中记载说:“正月八日,石磴巷放生,笼禽雀、盆鱼虾、筐螺蚌,罗堂前,僧做梵语,数千相向,纵羽空飞,孽着落屋上,移时乃去,水之类投皇城金水河中网罟笋饵所希至。”直到正月十五,完成送神仪式,春节结束,民众生活回归日常。

  团圆:乡土记忆 家庭观念

  费孝通《乡土中国》中指出中国社会本质上是一个乡土社会,是一个重视家族血缘,以情、礼维系的社会。落叶归根,故土恋家,是每一个中国人文化血脉当中的基因。当今社会“春运”、春节空城、摩托回乡大军现象,恰是乡土中国的现代写照。尽管当代出现了很多怀揣梦想的天南海北打工人,但过年回家,千里奔乡,是一种血缘的维系、亲情的牵挂,更是一种家庭的责任与担当,是家族兴旺发达的呼唤。

  趁着过年,回乡看看,看看乡村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陈年的古桥,村口的老树,远远地听听乡音……照张全家福,全家团圆乐开怀。拜年是强化血缘、加强亲情的重要方式。正月初一就开始了家族拜年。一般都是先在家里进行,然后才出去向四邻好友拜年。从正月初二或初三开始,人们领着孩子,带上礼品,轮流给舅舅、姑姑、姨族等亲戚拜年。正月拜年民俗在地方志多有记录。清雍正版《朔州志》卷之三“风俗”记录元旦“供祀天地众神祖先毕,家众以次跪拜称寿”。康熙版《平阳府志》卷之二十九“风俗”写“家众以次跪拜称寿毕,出拜尊长及戚里焉”。

  求吉:邻里吉庆 喜闹佳节

  辞旧迎新,一元复始,万象更新。民众往往要以新的面貌迎接新的一年,这是春节的基本生活内涵。庄子云“虚室生白,吉祥止止”。俗传初一为扫帚生日,这一天不能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所以民间在过年前一定要打扫庭院,正月初一到初五皆不能打扫。因此过年前民众的年味就从忙碌开始,打扫庭院、置办年货、写春联、贴窗花……直至民间约定俗成的年前清理旧账,欠账还钱。所有的忙碌、清洁,都为了新年的开始。而春节求吉祈福、言吉讨喜的吉庆生活,不仅在一家之内,还外延至亲朋好友、邻里街坊,乃至国与国之间的贺春祝福,成为一种生活文化。

  除夕交子之时,吃隔年饭的寓意是年年有余,吃枣是春来早,吃年糕是一年比一年高,吃柿饼是事事如意,吃杏仁是幸福人,吃长生果是长生不老,吃糖是甜蜜一年,吃饺子寓意团团圆圆。

  初一至元宵节,民间讲究家庭和美,不说不吉之语;初一至初五不动剪刀,初四、初五不出远门。初五 “破五”,商铺开业,倒垃圾送穷出门,还要吃饺子“堵穷窟窿”。正月初七俗称“人日”,相传女娲造人,于正月初一造出鸡,初二造出狗,初三造出猪,初四造出羊,初五造出牛,初六造出马,初七才造了人。这一天要吃七样蔬菜合煮的菜肴,其中必有寓意勤劳、聪明的芹菜、葱、蒜。东方朔《占年书》:“人日晴,所生之物蕃育;若逢阴雨,则有灾。”即这一天如果天气晴朗,则是吉祥,代表那一年出入顺利、人口平安。

  闹新春,是农耕社会民众的节日狂欢,是农闲时期的庆贺。如今,农时在社会生产与社会秩序中的意义减弱,但春节仍有减压、放松、闲适的功能。春节的“闹”讲究的是和与喜,老少同乐,举家相庆。除夕守岁,彻夜狂欢。《东京梦华录》第十卷“除夕”记载:“士庶之家,围炉团座,达旦不寐,谓之守岁”。苏东坡诗云:“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坐久灯烬落,起看北斗斜。”今天,不管是男女老幼,全家一起看春晚已成为一种新的守岁习俗。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本文配图除标注外均来自网络)

“一带一路”上的舞狮人
闹新春的和与喜
泉州木偶戏埃及“闹元宵”
从哈尼卡到剪纸公益课
责编:赖 睿 邮箱:lairuismile@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