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的经济活动中,支付始终与各种各样的交易相伴相生。支付方式这样一个细节,不仅反映出人们的生活习惯,更反映出一个时代的经济发展水平与一个国家的对外开放程度。
在农耕文明时期,人们使用金银等贵金属作为实物货币。在小额交易时,直接支付实物货币方便快捷。但在长途、大额交易方面则面临不少安全方面的考验。对此,中国人在北宋时期就发明了“交子”(后俗称银票)这一世界上最早的纸币。这比美国(1692年)、法国(1716年)等西方国家发行纸币要早六七百年。实际上,这也体现了中国封建经济在当时世界上的领先程度。
工业革命后,西方国家经济迅速发展,实物货币开始向信用货币快速发展,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银行、金融、支付体系将当时坚持“闭关锁国”的旧中国远远地甩在了后面。这也导致此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国人的支付方式始终追随外国潮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以空前提高。特别是近年来移动互联网与电子商务在中国兴起,让“扫码支付”“手机支付”进一步取代了银行卡和现金,成为方便快捷的“中国式支付”。截至2017年12月,我国手机支付用户达到5.27亿;截至2017年7月底,微信支付已登陆20个境外国家和地区,支持13个币种直接结算;2017年,支付宝支付总笔数较2016年增长了306%……可以说,正是中国经济的旺盛活力、同世界不断加深的人员及经贸往来,让中国在支付这一生活细节上从“跟跑”重回“领跑”,再次领先世界。
支付细节反映综合国力,助力全球深化开放格局。中共十九大报告要求,主动参与和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不断壮大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
这意味着,“中国式支付”不仅要服务好遍布世界各地的中国客商,还要进一步引领当地消费者支付潮流,促进全世界的经济主体共同享受互联网经济带来的高效和便利。
不过,我们在推动“中国式支付”走向海外的同时要看到,世界各国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历史文化传统、宗教信仰习俗、金融监管能力等有较大差异,中国金融机构及移动支付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一定注意不要盲目冒进求快,而是要把握好节奏和尺度。一方面,我们要积极用好中国全面深化对外开放的大好形势,及时在中国与当地经贸往来中捕捉推广移动支付的机会;另一方面,我们还要加强多币种支付体系及信息安全建设,为海外当地消费者提供符合其实际需求的支付服务,促进服务贸易进出口。
可以预见的是,随着中国与世界经济联系程度的日益加深,符合时代要求和技术发展潮流的“中国式支付”最终将成为“世界支付”,经济全球化活力将有望进一步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