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样的班歌
“十二样的藤呀,依啰喂依啰喂,你说那一朵最长,我说什么都比不上武警亲人的情谊长……”日前,在广西柳州融水苗族自治县大瑶山深处的白云乡,从“武警红瑶春蕾女童班”传出悠扬动人的歌声。这首班歌已经传唱了20多年,它记录着红瑶女童与警官何方礼的不解之缘。
这一天,武警广西柳州支队政委何方礼冒着严寒,又一次专程看望孩子们,带来了御寒衣物和学习用品。孩子们把他团团围住,津津有味地听他讲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聆听习近平总书记作十九大报告的情景、讲未来瑶族人民的美好生活,孩子们清澈纯净的目光里充满好奇与向往。
何方礼成长于“中国红军之乡”四川省通江县,在其红军爷爷的革命家风中耳濡目染,自小崇拜英雄、向往部队。1992年,18岁的何方礼离开身患残疾的父母,入伍来到广西。1993年3月,他随中队官兵翻山越岭来到白云乡开展学雷锋活动,这里居住着瑶族的一个支系——红瑶。当时天很冷,何方礼看到已到上学年龄的红瑶女童衣衫褴褛、光着脚丫,甚至有的生冻疮溃烂,有的在矮木楼里织布、喂牛,有的拿着农具在山上干活。而学校里全是男孩。他听说当地红瑶群众仍然延续着“女不读书”的习俗,红瑶女童从小下地干活、挑花织布,十五六岁就嫁人生子。
这让他想起上小学时,因为拿不出几元钱的学费差点辍学的情景。当时每月只领21元津贴的何方礼,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想尽一切办法,让红瑶女童进学堂!”
他把每月津贴分成三份:8元资助红瑶女童,8元寄给妹妹作学费,5元留给自己购买生活必需品。当他第一次收到受助女童的感谢信后,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想法。
改变一个民族根深蒂固的观念谈何容易,劝说红瑶群众送女儿上学,更是难上加难。何方礼是农民的儿子,他知道怎么跟农民群众打交道,知道用什么方式和语言才能打动他们。从此,在白云乡的田间地头、学校木屋,他成了常客,一到节假日,就和乡亲们一起干活,边干活边说服。
“一个外乡外族人为了我们的娃崽这么用心,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送她们上学?”红瑶群众终于被他的真诚感动。
不一样的影响
在融水苗族自治县融水镇计生站工作的凤秀娟,是第一届红瑶女童班学生,也是第一个红瑶女兵。如今的她,性格爽朗,落落大方,当年那个怯生生的红瑶女童早已不见踪影。
“我非常幸运,如果没有何叔叔帮助,现在还会在大山里。”凤秀娟说,“他对我们红瑶的帮助从来没有停止,我们不少红瑶女童已经走了出来,他还在不辞辛苦地往山里跑,去帮助还没脱贫的乡亲。他对红瑶女童的爱,一直激励着我。”
“英花,这两天给企业供酸笋的事怎么样了?”何方礼作为武警部队代表出席中共十九大期间,给远在融水的陈英花打电话。21年前,她在红瑶女童班上小学一年级时就是何方礼的资助对象。如今,她已在商海打拼多年,生意红火,成了当地有名的企业家。
这些年,先富起来的陈英花在何方礼感召下,经常接济乡亲们,还拿出80多万元为家乡修通近10公里山路,这条路成了乡亲们的“致富路”。她说:“何叔叔还鼓励我开拓生产酸笋、收购废品等业务,支持我带着红瑶姐妹们闯出一片新天地。”
如今,走进何方礼帮助过的红瑶山寨,一栋栋新楼拔地而起,一片片书声朗朗动听。土地还是那片土地,而女童的学习条件和群众的生活已今非昔比。
不一样的牵挂
随着职务升迁,何方礼数易工作地点。不论走到哪里,他心里都装着红瑶女童和当地贫困群众。
在担任武警广西北海支队政治处主任时,何方礼主动联系当地特殊教育学校,把官兵的爱送给身患残疾的孩子们;市民农勇汉、郑文舟夫妇为救落海少年双双牺牲,他带头捐助英雄遗孤,帮助他们的女儿继续学业。
在担任武警广西来宾支队政委时,何方礼组织“手牵‘守’一起走”活动,重点关爱驻地的留守老人和儿童,还有针对性地开展女童防性侵教育;在朋友圈发起“爱心众筹”活动,让更多爱心人士捐助金秀瑶族自治县“武警共和希望小学”。
2017年2月,何方礼担任武警广西柳州支队政委,他带头参加“扶贫济困,武警同行”活动,带动官兵捐款8万多元;他深入柳城县古砦仫佬族乡上富村考察调研,与精准扶贫对象共商脱贫之计,使参战老兵、贫困学生等10户家庭得到了切实的帮助。
何方礼双目有神,身体壮实。他虽然长期作政治工作,但军事素质十分了得,当战士时就有“水牛”的称号,能吃能干,一直是部队军事训练的尖子。他先后荣获“国际青少年消除贫困奖”“全国拥政爱民模范”“中国武警十大忠诚卫士”等荣誉,荣立一等功1次、二等功1次、三等功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