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一个月的“撒钱”之后,直播答题走入了一个瓶颈。
从原先只有一家“冲顶大会”,到“百万英雄”、“百万赢家”、“芝士超人”等多家平台相继进入,时间也不过是一周多。就在这短时间内,直播答题的“风口”已经挤满了待飞的“猪”。
当然,拥挤的不光是撒钱平台,还有为赢奖金趋利而来的数百万网民。从原先几百人分奖金,到如今十几万、几十万人分,虽然奖金从10万元、20万元飞速涨到100万元、200万元,甚至更多。但是越来越多网民感受到了竞争的残酷,即使手握数张复活卡,亲朋好友齐上阵,忙活半天,分到每个赢家手里的钱也只是“聊胜于无”。江湖中依然盛传着一人赢得上百万元奖金的传说,但如今情势下,这明显成了挂在驴子眼前的那根萝卜——看得见,拼命跑,够不着。
有人说,直播答题很好啊,既长知识,还能赚钱。但这种零敲碎打的知识点,对一个人智慧成长明显助益无多。其实,没必要给直播答题太多价值附属,这就是一场砸钱的装机量竞赛。
有统计显示,互联网时代,获取一个时刻活跃、愿意互动的用户成本大概是6元,甚至更多,而以一个100万元奖金的直播答题场算,200万人参与,平均到每个活跃用户上,需要成本只有0.5元。这一轮砸钱下来,相关答题平台下载量(即“装机量”)无疑获得了“大丰收”。
任何一个事物的兴衰,都有一个边际效用递减。这不仅是钱多钱少问题,主要还是看整个中国互联网直播市场的用户池子到底有多大。经过一个月持续的高频度竞争,用户池恐怕已经开发得差不多了。也就是说,用户增量达到一个峰值之后,再砸钱进去冲下载量,恐怕成本要涨不少。
所以,进入下半场后,动辄百万元的投入谁来负担?直播答题的高流量面临变现难题。有的平台找到了广告商,比如趣店大白车就给芝士超人砸了一个亿的广告订单,京东、美团等公司也纷纷参与进来。但随之而来的就是一堆广告专场。有些题目直接生硬地广告植入,一次两次还行,冲着钱用户就忍了,但如果频繁出现,用户体验就会变差,很多用户就会怀疑值不值得为只是“塞牙缝”的奖金来看一场十多分钟的广告。
因为,这些新进的用户有着非常明确且功利的诉求,就是答题赢现金,但这种趋利本性支配下的用户很难对平台产生情感依赖,黏性极低。很多答题平台原先的主业并不是直播答题。这一轮“砸钱抢人”的硝烟过后,有多少新用户能沉淀下来,而不是匆匆过客或者僵尸粉,还是个未知数。
说白了,直播答题像是一个“暴发户”,流量和用户暴增并没有带来商业模式创新,从上半场的砸钱抢人,到下半场的广告输血,怎么看都是一个非常简单粗暴的一锤子买卖。有人说,直播答题是一个“风口”,但也有人说这只不过是“一阵风”。无论是风口还是一阵风,对永远浮躁不安的中国互联网公司来说,赌一把不吃亏,毕竟谁都不想成为风口来临前那只尚未准备好的“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