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8年02月02日 星期五

凡书皆有图

□ 依 雁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8年02月02日   第 07 版)

  有人认为现在已进入“读图时代”,书籍的彩色化、图片化成为国际出版的趋势。人们尝试在文字和图片间找到新的关系:它们是两个并行的信号系统,在“语言和文字的极限处让绘画和照片绽放光芒”。

  其实,“古人以图书并称,凡书皆有图”。徐小蛮、王福康著的《中国古代插图史》(上海古籍出版社)追溯了中国古代书籍插图的悠久历史,让人了解到各个时代、各种形式、各种风格的书籍插图。

  图书起源于简帛。在2000多年前的秦简《日书》上,就有一幅人形图,上面画着两个小人,另一幅是简单的方框图。竹简非常狭小,不适宜画图,所以画在简上的插图不多见。帛上的插图非常多,最著名的就是楚国的《帛书图像》,它比秦简《日书》的年代更久远。

  雕版印刷术的发明使书籍插图从手绘进化到印刷。插图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上至经史通鉴、治国要略,下至天文地理、百科常识,包罗万象,可以作为启蒙读物、教化图说、形象纪录,从不同侧面反映了社会生活和风俗习惯,是一份非常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

  明清时期,西方科学文化传入中国。西方绘画的透视法、明暗法运用到了中国书籍的插图中,于是插图有了远近和光影。新的印刷插图技术虽然使传统的雕版插图走向衰亡,但也使铜版插图和石印插图继往开来,加快了文明的脚步。

  葛兆光先生说,图像“是历史中的人们绘制的,它必然蕴涵着某种有意识的选择、设计和构想”,其中就积累了历史和传统,古代书籍插图同样如此。

拿什么抵御“伪阅读”
图书越大就越好吗?(读者之声)
“书路计划”覆盖百所乡村学校
书香机关建设“北京模式”辐射全国
以史家之笔写杨绛“春秋”
凡书皆有图
责编:张稚丹 邮箱:zzd_11060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