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8年02月01日 星期四

赶上好时代 入川展抱负

芯片专家教书创业两不误(商界传奇)

杜江茜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8年02月01日   第 08 版)

  图为杜江。
  资料图片

  杜江觉得,自己赶上了好时代。在他身上,有很多“名片”。他作为海外高端人才被引进回国,在成都信息工程大学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他也是四川省“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启动计划”中的一员,带领着12人团队,致力于新一代无线通信芯片的设计和产品研制。

  杜江并不认为这些身份之间有矛盾,在他看来,作为高校科技工作者,一方面需要积极开展前沿科技研究;另一方面,也要专注于产学研相结合,将最新的研发成果予以应用,服务社会,在更广阔的天地中,实现知识的价值。

  

  归巢

  “从头开始,但我有信心”

  科学技术研究只有实现产业化才有价值。这样的认知,来源于杜江的海外工作经验。

  2004年,从电子科技大学博士毕业后,杜江通过韩国三星公司全球招聘,经过总部领导和专家的多轮直接面试,进入韩国三星电子公司总部数字媒体研究所核心技术团队,从事新一代无线通信理论研究和通信集成电路芯片设计,他也是三星数字媒体研究所当年在全球招聘的唯一华人专家。

  “当时压力很大。”在团队内,杜江的代号是“中国人”,“当时我所在的团队只有我一个中国人,如果我没做好,外国同事会说这个中国人不行,丢的就是整个国人的脸。如果我做得好,外国同事会说,中国人很优秀。”骄傲需要用实力支撑,在三星总公司工作期间,杜江先后担任研究员、高级工程师和项目经理,参与完成3个重大集成电路芯片研发项目,其中一个项目获得国际电子展大奖。

  另一方面,作为三星全球引进的专家,杜江获得了优厚的福利待遇,包括100多平方米的精装公寓、每年多次家人的往返探亲等。

  尽管如此,两年后,杜江还是接受了家乡四川的“邀请”——回国发展。

  究其原因,科学没有国界,但是科学家有。在韩国的几年,杜江深感,科研必须与国家需要紧密结合。在中国,由于基础研究薄弱、技术积累不足以及条件限制等原因,集成电路芯片几乎都依赖于进口。

  杜江介绍道,最近几年,在中国,芯片的进口已经超过了石油进口,成为了最大宗的进口商品。而且,最为重要的是,集成电路芯片涉及到国家的信息安全。

  2006年3月,作为高端海外人才,杜江接下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抛来的“橄榄枝”,被聘为学校教授。

  “从头开始,但我有信心。”在离开韩国前,杜江对于未来的规划很清晰,他希望能通过自己掌握的无线通信核心技术,实现自主知识产权,打破国外的垄断。

  安家

  “很多鼓励帮助,让我潜心科研”

  回国后,杜江成为成都信息工程大学通信工程学院的一名教师。

  “其实,最开始也挣扎过。”杜江坦言,刚回国时,工作节奏、生活习惯都需要重新适应,但是最“抠脑壳”的,就是他所研究的领域,参与的人并不多。

  幸运的是,杜江在国内外的研究方向和成果得到了政府领导和专家的认可和支持,使得他能潜心于新一代无线通信领域的研究和芯片研制。

  “得到很多鼓励、帮助和支持,让我能潜心科研。”2013年,杜江入选四川省“千人计划”,获得100万元的资金资助。同年,他入选成都人才计划,获得100万元的资金资助。在人才计划的资助下,杜江的科研和教学工作不断取得较为显著的成绩,实现“丰收”。例如,2014年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入选第十一批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2015年入选四川省科技创业领军人才计划;2015年获得成都市高新区创新创业人才奖;2016年担任成都信息工程大学通信工程学院副院长;2017年荣获成都人才发展促进会“年度优秀会员”。

  在杜江看来,“千人计划”体现了国家对人才的高度重视。“犹如雪中送炭,让人倍感温暖、感动和激励。”杜江坦言,当年入选“千人计划”,不仅仅在科研上,对他的家庭和生活都有很大的帮助。“社保、医疗、户口这些,真的有时候比搞科研还‘抠脑壳’。”杜江笑道,“千人计划”对专家的照顾是方方面面的,“就是让我们可以一心一意搞科研,做出更多的成果来。”

  归国至今,杜江主要研究方向为新一代无线通信技术和通信集成电路芯片设计,他作为负责人,主持完成了30多项科研项目;在权威核心学术期刊和国际会议发表40多篇高质量的学术论文;申报和获得30多项专利,包括15项国际发明专利。

  创业

  “不及时转化就可能淘汰和浪费”

  除了教授,杜江还有一重身份——创业者。

  第一次创业是在成都高新区留学人员创业园,作为成都凯力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的杜江,带领他的12人团队致力于新一代无线通信芯片的设计和产品研制。2011年,公司从30万元起家,目前公司自主研制的感知矿山电子设备已开始在煤矿试用,并与四川省安监局及其下属县市部门和煤矿企业达成合作协议。

  事实上,如何让自己的知识和聪明才智产生更大的价值,一直是杜江思考的问题。“信息与通信技术飞速发展,技术周期可能只有几年时间,不及时进行产业化转化就可能淘汰和浪费了。”对此,杜江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做科研工作就像磨锥子,磨得再锋利,你不去用,总归会生锈,发挥不了价值。”

  作为“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启动计划”中的一员,早在2007年9月至2010年8月,杜江就在电子科技大学和绵阳高新区,从事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的企业联合博士后研究。期间,他兼任一家微电子公司工程部主任,负责完成了RFID电子标签芯片产品研制,并实现产业化。

  但创业之路并非一帆风顺,2011年,杜江和他人合伙,在成都高新区成立第一家公司,研发方向便是无线通信处理芯片和物联网工程应用。他带领团队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无线宽带局域网基带芯片IP模块。但市场定位不准确,销售情况并不好,犯了产品定位超前和技术冒进的错误,加之资金投入不足,公司运营资金非常困难。

  在杜江带领下,团队利用掌握的新一代无线通信技术,成功研制并推出一系列产品,例如基于气象大数据的智慧农业综合系统等,该系统利用气象大数据和物联网技术,实现精准远程水肥药一体灌溉与监管,已在山西、重庆和四川等20多家农场应用。

  回忆起过去几年的创新创业经历,杜江觉得,自己是赶上了好时代,“我们在政府多个部门的支持下,坚持产学研相结合,坚持科技成果转化,用专业技术,在更广阔的平台上,为更多人做些事,服务社会”。 

  (来源:《华西都市报》)

芯片专家教书创业两不误(商界传奇)
“我要做美国版老干妈”
商机商讯
商论语丝
责编:严 瑜 邮箱:guojihw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