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8年01月27日 星期六

遥感卫星地面站喀什站迎来十岁生日

喀什有群“读星”人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8年01月27日   第 12 版)

  日升月沉,斗转星移。喀什站的工作人员,转眼间便在喀什耕耘了10个年头。图为在喀什站拍摄的星轨图。
  时丕龙摄

  1月18日在喀什站拍摄的模拟卫星轨迹示意图。

  密云站、喀什站、三亚站、昆明站、北极站接收范围覆盖示意图。

  2008年7月3日,喀什站第二套天线吊装。

  2011年12月7日,喀什站工作人员在清理设备上的积雪。

  2015年12月20日,喀什站成功接收“悟空”卫星数据。

  喀什站站长王建平在机房工作。

  1月28日,是日历上一个普通日子,但也是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喀什站建成10周年的日子。2008年1月28日,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所属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喀什站正式投入运行。

  过去,每当我们听到火箭成功将卫星送入预定太空轨道的消息时,便会跟着长出一口气,觉得大功告成啦。其实,卫星发射成功进入在轨运行后,最为关键的任务之一,就是由地面接收站完成对卫星数据的接收,也就是“读星”。只有当数据接收成功后,卫星才算是真正开始了自己的“职业生涯”。

  “悟空”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墨子号”量子通信卫星,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多颗卫星,其数据首轨接收任务和在轨测试任务,都有喀什站的身影。2015年,喀什站成功接收到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首轨X频段下行数据。2017年,喀什站成功接收到了“慧眼”卫星的首轨下行数据,密云站和三亚站同时成功实现了“慧眼”卫星的信号跟踪。

  喀什站站长王建平介绍说,由于卫星数据接收任务的“不可逆性”,每次数据接收,都像是一场紧张的“电视直播”,不允许有丝毫差池,一旦错过就无法补救。“如果地面设备有问题,接收就失败了。”说起喀什站的日常工作,王建平始终挂在嘴边的话就是:保证成功率。

  从最初的1座天线到现在的5座天线,从最初的每年接收几颗卫星、1000多轨数据到现在的30多颗、1万多轨国内外遥感卫星数据……10年来,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喀什站每天24小时不间断地业务运行,在保障我国西部及中亚地区卫星数据接收、服务地方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目前,中国拥有由密云站、喀什站、三亚站、昆明站、北极站组成的对地观测卫星与空间科学卫星数据接收站网,规模体量和关键技术指标位居世界前列,实现了覆盖中国全部国土和亚洲70%陆地区域的实时数据接收能力。

  (本版图片均由中科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提供)

喀什有群“读星”人
责编:石 畅 邮箱:cnshic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