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财政部公布了2017年全国财政收支情况。最新数据显示,2017年1—12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72567亿元,同比增长7.4%;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03330亿元,同比增长7.7%。整体来看,财政收支结构更加优化,财政资金使用效率进一步提高,有力促进了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专家指出,财政是重要的经济政策工具与参考指标,财政收支平稳、结构优化,进一步印证了中国经济稳中向好的态势和更高质量发展的成色。未来,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中国财政与经济之间的良性互动有望进一步增强。
经济回暖支撑税收
对财政而言,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最为重要。2017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持续稳中向好、稳中提质,主要经济指标明显向好,经济效益和运行质量显著提高,财政运行总体平稳,财政收入增速加快。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增长7.4%,其中税收收入同比增长10.7%,比上年分别加快2.9个和6.3个百分点,扭转了近年来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和税收收入增速逐年放缓的态势。
从各税种贡献占比来看,中国财政收入的质量和结构也明显优化。例如,国内流转税、所得税、进口环节税收等在内的主要税种收入,出现较快增长;非税收入受全面清理涉企收费、取消或减免部分行政事业性收费等因素影响,同比下降较多。同时,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新兴领域税收分别增长23.5%、20.9%、21.6%、17.4%、55.1%、36%。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总经济师张永军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2017年,财政收入在减税降费的背景下依然实现较快增长,与工业品价格上涨、外贸进出口回暖、税基不断扩大、新旧动能加快转换息息相关。
“财政收入量质齐升,一方面反映了中国经济持续稳中向好,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另一方面也体现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放管服’改革等政策的积极效果。”张永军说。
精准投向关键领域
据财政部预算司副司长王克冰介绍,2017年各级财政部门积极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大力压减一般性支出,重点支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兜牢基本民生底线,保障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改革,财政资金投向更加精准高效。
具体来看,财政支出呈现四大特点:一是转移支付规模增加。2017年,中央财政对地方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65218亿元,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相关资金重点用于增强落后和困难地区保工资、保运转、保基本民生的能力。二是加大重点领域投入力度。智能制造、工业强基、化解产能、节能环保、污染防治等领域获重点支出。三是强化民生领域经费保障。例如,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增长30.3%,农业、教育、医疗、交通等领域资金同步加大对贫困地区投入力度。四是坚持政府过“紧日子”。继续实行“三公”经费只减不增,压减会议费、公务接待费、涉企补助等支出,确保有限的财政资金用在刀刃上。
“在区域层面,中央财政支出的大部分用于跨地区转移支付,促进区域均衡协调发展;在转型层面,财政资金全力支持智能制造、工业强基、基础技术等重要领域的科研,为提升经济增长质量鸣锣开道;在民生领域,财政资金在支持医疗、教育、养老、环保时毫不含糊,有助于提升民众获得感,从而进一步促进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
张永军说,财政资金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当前中国财政回暖得益于经济转型升级,未来其使用也将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
债务负担更趋合理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财政收支一般不可能做到完全平衡,适当举债往往起着“削峰填谷”“控制赤字”的作用。
财政部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地方发行地方政府债券4.36万亿元,比2016年减少1.69万亿元。其中,新增债务限额内发行的政府债券共计1.59万亿元,比2016年新增债券规模增加0.42万亿元;全国地方政府已累计发行置换债券10.9万亿元。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陈龙指出,西方国家的政府债务主要源于行政消耗、刺激消费以及迎合选民需求,具有“消耗性”特质。而我国地方政府债务主要是因地方基本建设投资而产生,具有“建设性”“生产性”特质,不仅可以提高生产生活水平,而且能够增强未来经济发展潜力。因此,我国地方政府债务安全和风险控制状况要远优于西方国家。
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教授冯俏彬预计,2018年,中央地方财政体制改革将按照“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要求,全面布置和开展相关改革,在保持中央和地方财力格局总体稳定的前提下,科学确定共享税中央和地方分享方式及比例。
“从短期看,债务置换完成以后,各级政府债务压力有所下降,有利于经济平稳运行;从长期来看,财政制度、体系、规则还需要不断改进完善,以尽量确保财政体系具备更强的跨年度平衡调节能力,从而为中国经济更高质量发展持续加油。”张永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