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8年01月26日 星期五

学好中文 了解中国

美国青年感叹“中国太了不起了”

本报记者 赵晓霞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8年01月26日   第 09 版)

  美国密苏里州精英青年来华研修团现场活动中

  2007年,正在美国圣路易斯市一所公立学校读7年级的詹姆斯·路米斯,捧起了中文课本,开始学这门大家觉得很难的语言。那一年,他12岁,但在他的眼里,“中国是一个强大的国家,美国人应该了解中国。只有学会中文,才能更好地理解中美关系”。

  这也是詹姆斯父母的感受。“爸爸妈妈觉得中国越来越强大,我们这一代人学好中文有助于找到好的工作。”詹姆斯说。

  10多年过去,作为近日赴北京的美国密苏里州精英青年来华研修团团长的詹姆斯第五次来到中国。他不仅有了一个中文名字——罗小雄,还能用中文阐述自己对中美关系的理解。

  

  “中文改变了我的生活”

  从12岁第一次开始接触中文,罗小雄为学中文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在他念高中时,因学校不开中文课,便挤出时间到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分校学中文。“读高中4年间,我每天都会抽出1个小时到大学去,和大学生一起上课。”

  这样的学习节奏,一直持续到罗小雄如愿进入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分校学习政治学和中国语言文化。“2015年,我到复旦大学学了一个学期的中文,进步很快。”罗小雄还分享了一个好消息:“2018年秋季我会到复旦大学读硕士,学国际关系,同时继续学中文。”

  在本次来华研修团团员中,不少学生是第一次来中国,在11天的时间里,他们参访了美国驻华大使馆、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国家汉办等单位,对中国的了解变得具体。正在读高中的西莉亚就是其中之一。“我看到了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他们非常友好,这对我来说非常有意义。但也有一些我不能理解的事,希望将来能学中文,更好地了解中国。”

  听到西莉亚学中文的愿望,两次担任精英青年来华研修团团长的罗小雄觉得“很感动”。“因为学中文对我的生活有很大的改变,我很想和别的团员分享这种感受 。” 罗小雄说。

  希望将来能学中文的团员并不止西莉亚一个。来自韦伯斯特大学的伊赛亚,也准备回到美国后“第一时间到韦伯斯特孔子学院找老师,学汉语”。

  “中国和我想的不一样”

  团员珍妮弗是一名高中生,非常关注国际关系。“之前在课堂活动上,我们讨论过‘美国青年怎样看中国’。 但当我来到北京之后,亲眼所见,我觉得中国太了不起了,跟我之前想的完全不一样,也跟我看到的美国课本中写的不一样。”

  珍妮弗对此次中国之行的期望是“文化交流”。“我的一位老师曾经来过中国,他也希望我能来,以了解不同的文化。来中国之后,我对中国有了自己的认知和理解。比如之前对中国政府部门的了解多来自课本,但这次有机会和相关政府部门的工作人员一起坐下聊天,可以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和思路,很受启发。虽然对我曾经在课堂上关注的关于中国的问题,也许不能马上提供答案,但这些认知提供了找到答案的途径。” 珍妮弗说。

  并非只有珍妮弗有这样的感受。韦伯斯特孔子学院的汉语教师高文燕是该团的带队老师,她告诉记者:“这些学生之前多是通过长辈的介绍或者通过课本知识来了解中国。这次中国之行让他们感觉耳目一新,真实的中国和他们之前的印象并不一样。他们每天都迫不及待地跟在美国的家人分享在北京的观感。”

  “中国是迷人的”

  关注中美关系的团员丹能说:“中国是迷人的,是给人以启迪的。从网上了解中国的感觉,跟亲眼所见、身临其境的感觉没法比。现实的中国跟我想象中的不一样。中国有新面貌,有很多改变,正在进步。”

  据高文燕介绍,到中国的土地上去走一走,到中国的城市乡村去看一看,是圣路易斯很多汉语学习者的梦想。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美国学生到韦伯斯特孔子学院咨询到中国留学、工作的相关事情。

  “在没来之前,我觉得中国是一个与美国不同、充满东方异域风情的地方。走近中国后,我觉得中国在21世纪有成为一个强大国家的巨大潜力。在我看来,这也是研修团此行的目的——让美国人更好地理解中国。我也希望团员们回美国后可以学中文,因为这可以打开一个新的世界。”罗小雄说。来过中国5次的他对中国的变化感受颇深:“中国的发展非常快,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提升也很快,空气质量也在变好,微信支付非常方便……”

  沉浸在中国之行回忆中的罗小雄在不到1个小时后,将出发至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准备返回美国。他轻轻地说了句:“我不想这么早回美国,因为我真的爱中国。”

美国青年感叹“中国太了不起了”
梦里乡音如歌 一生亲情相伴(梦里乡音)
拉美和加勒比地区孔子学院达39所
跟荷兰同学一起过元宵节
责编:赵晓霞 邮箱:xiaoxiapeople@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