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泰山,我从小在这里长大。今天,奶奶给你们讲述的是泰山的故事。”2017年盛夏8月,位于山东的泰山南麓,69岁的许胜勤奶奶正以亲身经历给小朋友们上一堂别开生面的课——“爷爷奶奶一堂课”。泉水叮咚作响,孩儿们听得入了神。
两位电视记者为了将这堂课生动传神地搬上荧屏,汗流浃背地寻找着最佳拍摄角度。
孩子、老人、年轻人,连同树上长鸣不歇的知了,当然还有我这个“外乡人”,一起构成了一幅温馨的画面。
2015年,一群热爱脚下土地的公益人士,为了让孩子们从小接受“根”的教育,更加富有责任感地成长,联合发起了“爷爷奶奶一堂课”公益项目。通过代际沟通,这堂乡土文化课让孩子们受到了教育,老人们得到了尊重,也让一些濒临灭绝的文化项目得到有效传承。
公益组织的使命在于瞄准社会需求的痛点,配置资源服务受益人,以点带面推动解决社会问题。2001年,国家《基础教育课程纲要》提出,地方课在中小学课程中占比不少于10%。2017年,教育部再次印发《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文件,对中小学生参加综合实践活动提出了明确要求。为从小提升青少年的人文素养,政府也是“蛮拼的”。但在具体实践中,我们发现因为缺少必要的师资力量和经费保障,很多地方难以实现中央指导意见的要求。而通过挖掘本地社区德高望重的老人资源,请他们走进课堂讲述本地传统文化,从而弥补师资力量的短缺,恰恰是“爷爷奶奶一堂课”的创新之处。
两年多来,在山东省的济南、泰安、龙口、聊城、临朐、济宁、青岛等十余个地市,在福建、甘肃、安徽、广东、浙江、四川等24个省份,“爷爷奶奶一堂课”的公益组织小伙伴们,邀请1000余位老人走进了学校和社区课堂,又从教室走向户外,带领孩子们认识家乡。
我们在孩子们如星星般闪烁的眼睛里看见,这群土地上的小主人们,从此再不是家乡的“外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