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8年01月25日 星期四

让“好概念”加快变成“好品牌”(品牌论)

卢泽华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8年01月25日   第 11 版)

  区块链、虚拟现实、基因诊疗、石墨烯……如今,一波波“新概念”高潮迭起,为人们绘制了一幅又一幅美好蓝图。这些蓝图,有的已经获得了初步应用,有的还仅仅停留在愿景阶段。但它们都被市场热炒,存在不同程度的“虚火”。

  蓝图是我们需要的,但仅有蓝图还远远不够。擘划一张蓝图容易,绘制一幅施工图却很难。为什么?就在于后者需要更多的可确定性、可操作性和可应用性。

  以近日中国中车研制成功的世界首辆全碳纤维复合材料地铁车体为例。事实上,将全碳纤维材料应用于轨道车体的想法早已有之,其技术特点、应用优势也都经过不少论证。然而,真正实现“落地”的只有中车。其价值不仅仅是带来车体减重、节能减排降耗等优势,更重要的是它创造性地探索了碳纤维在轨道交通行业应用的材料标准、设计准则、质检标准等,这为其工业化生产应用的方向和路径提供了参考。也就是说,为碳纤维在轨道交通行业以后的发展绘制了一幅“施工图”。

  需要指出的是,绘制合理的“施工图”,需要不断的尝试和探索。长期以来,面对新形势、新事物,“摸着石头过河”一直是中国制胜的一大法宝。然而,如今在新技术面前,很多企业只想“摸石头”,不想“过河”。它们“抢抓先机”的方式并非落地应用、创造价值,而是把精力放在营造概念,炒作“未来故事”上。正因如此,“概念多,落地少”成为中国科技研发领域的一大弊病。“一锤子买卖”做多了,伤害的是整个行业的公信力,使行业品牌塑造从一开始就缺乏健康成长的土壤。

  由此可见,在层出不穷、纷繁复杂的新技术、新创意、新模式面前,中国的产学研部门如果真想创造出新气象、新作为,就必须既牢牢抓住“风口”,又要在美好蓝图之下,描绘好可供操作的施工图。

  这无疑需要我们继续秉持“摸着石头过河”的精神。历史告诉我们,“摸石头”是艰辛的,但它只是过程,“过河”才是最终目的。因此,在新技术面前,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通过“摸石头,炒概念”上,还要进一步“遇水架桥,勇敢过河”。同时,有关部门要通过合理的鼓励政策积极引导那些真正想“过河”的企业加速成长,占领制高点。

  与此同时,我们还要有“点石成金”的智慧。技术是死的,要将技术用活,不仅需要加大实际应用的力度,还要在运营管理和品牌塑造上下功夫。在以往三次工业革命的重要关口,中国都是在起跑线上就远远落后,虽然经过百折不挠的赶超,中国在很多领域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的跨越,但落后的刻板印象仍像阴霾一样笼罩在中国制造的上空。如今,在新技术面前,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重新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要想占得先机实现领跑,加强应用的“硬实力”必须夯实,经营管理、品牌建设方面的“软实力”也必不可少,只有这样,才能让“过河”的速度加快,最终登上胜利的彼岸。

中国新材料更多走出实验室
让“好概念”加快变成“好品牌”(品牌论)
责编:王 萌 邮箱:rmrbzgp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