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8年01月22日 星期一

微小的个体也需要有使命感

熊楚钰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8年01月22日   第 09 版)

  现在想起来,小时候反而是我最频繁接触到“梦想”这个词的时候。又或者是因为随着时间的流逝,我面对这个词感觉越来越平淡,越来越漫不经心了。社会似乎都习惯于鼓励年轻人对于“梦想”的表达,我也因此一度对这个词心生敬畏感,毕竟要大声说给别人听的东西,如果不够宏大的话总是感觉不大拿得出手。不过没有关系,因为“梦想”总归是“以后”的事情,而“以后”总是显得遥远。

  然而总是有一个时间点,人就像被某个按钮激活一样,意识到自己要进入人生某个截然不同的阶段。大学就是这样的阶段。拥有离家远行、广交朋友的自由,也相应承担着学有所成的责任。确定自己未来要向何方奋斗并不容易,毕竟一切都是可变的。作为成长在新时代的年轻人,我们相比起父辈,对于未来道路的选择多了太多。这一切的选择无疑在某种意义上,让我们成为了幸福的一代。在这样的幸福背后,我们却又是容易迷失的。

  对我来说,梦想首先从自己出发,然后随之升华,被赋予现实意义。开始做一件事情要根据兴趣,才能持之以恒而且保持热情。然而梦想要飞得更远是需要燃料维持的,这个时候就会有各种其它因素加入考虑范畴:我的梦想是有意义的?能为我自己的努力赋予超出金钱的价值吗?

  在梦想与现实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确实不是一个容易的课题,而尚未步入社会的我对此的体会不深,思考也很幼稚。但是我也会在铺天盖地关于“情怀”的讨论中,开始反思自己:辛苦在国外求学的经历,能带给自己什么呢?自己应该怎样最大化地从中得到价值呢?

  我首先想到的就是要让自己出国能有所收获,至少能够对得起父母和他们送我读书付出的努力。我希望留学经历是为自己增值的,不仅仅拿回一纸证书,更能带来眼界的开阔和思想上的通达。其次,我希望自己对这个世界有更好的认识,少一些非黑即白的假设,多一些同理心和辩证的意识。最后,我希望能利用自己的幸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促进跨文化传播。在国外传播客观的中国文化,树立中国留学生的积极形象;在国内介绍国外社会与文化的精华。而这一切都任重道远。然而从这几年中国留学生人数不断攀升的事实来看,文化交流的加强是大势所趋。因此,作为一个个体,我希望承担起优越条件赋予自己的责任,例如理性看待缺乏交流带来的刻板印象,并且尽己所能消除它们.。 

  (寄自美国)

海外学子谈“我们的梦想”
如何打包留学行李
杨仕林:中国交通的未来有我
微小的个体也需要有使命感
责编:赵晓霞 邮箱:xiaoxiapeople@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