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8年01月18日 星期四

在交流中促进中华文化的继承发展(墙内看花)

□ 连 辑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8年01月18日   第 07 版)

  近年来,中国与共建“一带一路”的众多国家在文化艺术交流上形式越来越新、内容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影响越来越广。文化艺术交流搭建起“一带一路”民心相通的桥梁,也进一步促进国与国、民族与民族之间的相互借鉴、相互包容、相互理解、相互欣赏。面对日益频繁而密切的中外文化艺术交流,如果能处理好三个关系,将大大有益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首先,要处理好马克思主义和儒家文化的关系。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马克思主义从五四时期进入中国后,到今天为止的实践都是成功的。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取得了成功。成功的关键是什么?关键在于中国这几十年来处理好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马克思主义是种子,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传统文化是沃土。马克思主义的种子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中扎根越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越显著。毛泽东思想里面大量的对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论述都深深地扎根于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美国有学者曾经做过统计,毛泽东思想的语汇词汇和信息量里面,马克思主义的部分占到25%左右,75%的内容是中国传统文化。这说明马克思主义只有与中国实际、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才行得通。结合得越好,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成果越显著。有人喜欢用僵死、主观、本本的教条主义看待马克思主义,这样会将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桎梏住,是不可取的。在中国如此丰富的社会实践中,如果只套用马克思一百多年以前的本本,是解释、解决不了当前的社会现实问题的。

  其次,要处理好中西之间的关系。中是中国,西是欧美。文化分野上,大体可以分为这两大类型。从1840年以后,西方的思想、文化、艺术等大量涌入中国。在其后的历史过程中,我们在某些时段、某些领域,不知不觉轻视、甚至否定了自身的传统和文化优势,结果走了一些弯路。现在我们重拾文化自信、文化自觉,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看到中国五千年文明中的优秀传统文化的优势所在。其实中西关系就是本来和外来的关系。我们必须要搞清楚“我是谁”“从哪里来”,然后,才能明白“向哪里去”。“向哪里去”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要打开国门,借鉴吸收国际上所有国家、民族创造的人类共同的文明成果和文化积淀。在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一书中,他认为儒学、基督教、伊斯兰教将形成三个新的文明冲突。他的预见过去了二十多年,并没有实现。如今,人类社会正逐渐地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体系缓步前行。虽有冲突,但人们的价值观在求同存异的过程中逐渐嬗变。这种情况下,我们更应该不忘本来,吸收外来,才能真正的面向未来。

  第三要处理好古今关系,也就是继承和发展的关系。中国五千年形成的古代灿烂文明,不论是人生观、价值观、宇宙观、哲学观、道德观、伦理观,经世致用观等,极富智慧,其中有大量的带有绝对真理性的内容可以古为今用。今天来看,仍然符合当下话语语境、思想体系和社会需求。如何继承?中央在《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做了明确表述。其一,要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把优秀的部分继承下来。其二,要突出文化的时代性,有两个大的范畴:一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革命文化,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两者有着非常鲜明的时代性和中国特色。比如中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南泥湾精神,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大庆精神、大寨精神,再比如女排精神、航天精神等等,这些就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最显著代表。我们如果能够把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就能够实现中国文化的薪火相传、一脉相承,就能够实现既有继承又有发展。

  (作者为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

在交流中促进中华文化的继承发展(墙内看花)
华裔作家点赞当代中国年轻人
设计让家和乡村更美好
搭建“00后”发声平台
从全球视野看中国美食
《极光之恋》:青春在奋斗中闪光
责编:郑 娜 邮箱:zhengnahw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