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时间里,10万群众摆脱贫困,正向小康生活迈进。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由108541减少到6306人,贫困发生率由10.14%降低至0.72%,其成功脱贫经验被誉为“祁东样本”。
湖南省祁东县,一片古老的土地,早在夏商周时就有先民在这里耕作。这是一片红色的土地,大革命时期,无数先辈血染祁东山山水水。祁东地处衡邵干旱走廊核心区和衡阳盆地边缘,干旱缺水、石漠化严重、山多田少、紫色页岩广布,农耕条件较差。2012年被列入湖南省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是衡阳市唯一的一个省级贫困县。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湖南湘西花垣县十八洞村,首次向全国发出精准扶贫的号令。祁东10万贫困人口的生活状况引起湖南省委高度关注。
省扶贫工作队来了,市、县扶贫工作队来了,这里成了省、市、县三级扶贫攻坚的主战场。“小康路上,我们绝不让一个贫困户掉队。”祁东县委向市委、向省委立下了军令状。
为政之道,首在安民;小康之路,难在脱贫。
脱贫攻坚成为祁东县上下“第一号工程”,祁东县委书记杜登峰、县长胡果雄担当全县脱贫攻坚的重任。祁东县4万名党员干部行动起来了,108万祁东人民动员起来了。祁山白水,一场精准脱贫攻坚战全面打响。
3年过去了,在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指引下,祁东55个贫困村全部摘帽,未脱贫人口只剩下6306人。岁月不惟惊叹于沧海桑田的巨变,也记录了曾经在这条扶贫路上发生的点点滴滴感人故事。
变“输血”为“造血”
教给群众谋生的本领
清华山村地处祁东县西部边陲,距县城81公里,正处于衡邵干旱走廊核心地带,典型的喀斯特地貌。该村全年干旱少雨,地表蓄水能力差,自然条件恶劣,为省级贫困村。
全村共有20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581人,常住人口不到50%,村内留守村民基本上是老弱病残。2015年10月,原灵官庙村与原光祖村合并成清华山村。村内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18户433人。其中,灵官庙片区有建档立卡贫困户53户197人,光祖片区有建档立卡贫困户65户236人。
扶贫工作队长胡萃刚来清华山村那会儿,常为群众生活之苦淌眼泪,同时,更加坚定了他带领百姓脱贫奔小康的决心。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他提出发展槐米种植,引进优质家禽养殖,把家禽放养在槐米林中,家禽粪便作为槐米树肥料,走“立体循环生态农业”的路子。
两年多来,工作队依托湖南八方药材公司,走“公司+集体经济+专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现已形成800亩金槐种植基地。全村共有143户普通农户、49户贫困户参与槐米种植,人均种植面积2.6亩。2019年挂果,仅槐米每亩可增收4000元。同时,工作队依托祁东县“文妹子”生态园公司,积极引进乌骨鸡、湘黄鸡养殖,为贫困农户免费发放乌骨鸡苗4批次3000羽,土黄鸡苗7批次4000余羽,贫困户均获赠鸡苗70羽,每年养鸡收入达6000元以上。
“我家种植了50多亩槐米,现在长势喜人。看到地里的槐米树一天天拔高,我这心里就像呷糖一样甜呢。接下来,我要帮助身边的人共同致富。”老党员肖鹏飞是村里的种植大户。为了让村民们尽快学会槐米栽培技术,工作队邀请肖鹏飞为村民 “田间授课”。
“扶贫先扶志、脱贫先脱懒。”工作队还通过上门走访,教育村民克服“等靠要”思想,积极主动投入脱贫工作,变“要我富”为“我要富”,同时注重教育培训提升村民的生产技能,增强“自我造血”功能。迄今,村里举办了3期药材种植、家禽养殖技术培训班,选派3名村民到“文妹子”公司跟班学习,越来越多的贫困群众加入到种养行列,受益村民逾200人。
50多岁的李小成,过去外出务工刚够一家勉强糊口,2016年尝试跟着种植大户种了35亩西兰花,才卖10亩地菜,已净赚5000元,当年一举摘掉贫困帽。
在湖南绿佰珍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白地市镇中药材种植基地,田间地头到处是农民忙碌的身影,当地村民正在赶时间移栽药材芍药、白术、牡丹种苗,以免错过最佳冬种时节。当前,祁东县冬种工作已经如火如荼开展。为促进农民增收,该县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布局,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基地管理人员唐清旭介绍,待春暖花开时节,将呈现出红白相间的壮美景观,祁东及周边市民乡村旅游观光又多了一个好去处。
玉合街道何家村何树柏通过异地扶贫搬迁解决了住房困难,但如何致富苦无门路。驻村工作队帮助他申请小额贷款5万元,引导他学习生态养殖,年出栏生猪60多头,年纯收入超过3万元。
祁东县依托当地黄花菜、酥脆枣、油茶、中药材、商品果蔬等“五个十万”特色优势产业,围绕“四跟四走”产业扶贫模式,采取“委托帮扶、股份合作、直接帮扶”等方式,全力整合财政涉农资金11091.6万元,实施重点产业69个,带动71192人实现产业脱贫;与此同时,金融部门发放各类贷款16.4亿元,使19924人兴业脱贫。
建好一批安置房
百姓住房有保障
祁东县灵官镇枣园村一组的刘运茂老人,曾以为自己注定要在海拔800米的山头终老一生。76岁的老汉住了几十年的土坯房,他已无力改造,每当刮风下雨时就提心吊胆,担心房子倒塌,雨稍大点就得拉着老伴去别家避雨,每天连个安稳觉都睡不了。
刘老汉的安稳觉在2017年春天实现了。他永远也忘不了,2017年3月3日,村干部请他去看新房。踏进门一看,他乐坏了:50平方米的新房包括两房一厅一厨一卫,雪白的墙壁、明亮的窗户。村干部告诉他,这就是他的新家,那一刻,他仿若就在梦中。春天的阳光照进了新房,也照亮了他的新生活。
“通风采光好,水电齐全,比以前方便多了。没有党的好政策,我怎么能够住上这样好的房子。”老刘逢人就说党的恩情深,他和老伴只出了4000元便住进了新房。老两口就近种了些红薯,由村里的合作社帮助外销,他依托山区丰富的楠竹资源,加工工艺品在市场上销售。
在枣园村,有10户像刘运茂一样的贫困户享受到这一优待。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建在该村六组,2016年开工建设,共投入资金200余万元,分50平方米、75平方米、100平方米和150平方米4种户型。贫困户从大山深处搬出来后,不仅圆了新房梦,生活条件大大改善,还加快了脱贫步伐。
位于灵官镇上的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新村,给当地贫困户带来更大的喜事和福音。该项目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学校、市场就在附近,可安置200户689人。据介绍,该项目的一楼门面收益将作为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户的后期扶助措施,全归易地扶贫搬迁户所有。仅此一项,村民每年可人均增收2000元。
太和堂镇把关口村刘诗新老汉近来紧锁的眉头舒展开了,喜在眉头笑在心,走路的步子都变得轻快。“我71岁了,还能住上新房,感谢党,感谢政府,感谢好心人!”说这话时,他眼泛泪花。
2017年初,县财政局驻把关口村扶贫帮扶责任人谭志尚走访结对贫困户时,看到刘诗新一家三口借住在亲戚家,老伴邓爱华身体残疾,病魔缠身,仅靠37岁的儿子一个人在外打工挣钱,他主动结了这门“穷亲”。随着易地搬迁安置政策落地,村里帮助刘诗新建了一套75平方米的新房。入夏时,刘诗新儿子种的黄桃挂果了,谭志尚发动亲朋好友帮忙购买,仅此一项增收近6000元,刘诗新一家人提到这个亲戚就笑得合不拢嘴。
“我做梦都想有属于自己的家,现在实现了,每天都要到房子里转几圈。你看,这是客厅和厨房,光线多好啊!对了,室内还有单独的卫生间。”刘诗新带客人参观新房。提起几十年的借住生活,刘老汉打开了话匣子。
“以前戴贫困帽、吃低保、没房子,没少遭人看轻,儿子37岁找不到对象。有了新房,种了黄桃,以后每年都能有稳定收入,媒人正忙着帮儿子介绍对象呢。”刘诗新高兴地说。
在把关口村,水泥路通到家门口、水渠畅通了、产业正兴起;贫困户们易地搬迁有新房住、产业帮扶有收入、医疗救助健康得到保障、家家都列入百企帮百村的合作社,年年有收入。作为脱贫致富的受益者,如今,刘诗新和其他贫困户一样,个个对未来的日子信心百倍。
“没有扶贫工作队的帮助,我们全家还住在那间快要坍塌的土砖屋里,孩子连老婆都难讨。”60岁的村民曾新民拉着笔者的手,一个劲地为扶贫工作队“请功”。
曾新民一家原先住在70平方米的土砖房里,房子是几十年前盖的,历经岁月的洗礼,墙壁开裂,最宽的有10多厘米,只好用木头支撑,经常四处漏雨。
多年来,曾新民一直想攒钱改善住房条件。无奈,村里的路崎岖难行,水泥、河砂、钢筋等建筑材料全要靠肩挑手扛运进来,成本实在太高。扶贫工作队把山路修成水泥路后,他家改造房子的愿望终于实现了。扶贫工作队还根据相关政策,帮助老曾争取到1.1万元的危房改造资金。
如今,在扶贫工作队的帮助下,有10263户像刘诗新和曾新民这样的危房户先后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房。全县投入危房改造资金1.56亿元,新建移民避险安置点6处,完成异地扶贫搬迁3297户11994人,投入资金7亿元,帮助13560户群众圆了“安居梦”。
织牢一张“应保尽保”网
不让一个贫困群众掉队
农村贫困人口中,无法通过自身努力实现脱贫的老弱病残者,是扶贫攻坚路上需要特别扶持的一个群体。脱贫路上,“一个都不能少”,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不能丢下一个贫困群众,这是党和政府的庄严承诺。对老弱病残贫困群众实施社会保障兜底扶贫,是精准扶贫的重要举措。
近年,祁东县民政、扶贫等各方联合发力,精准识别,精准施策,织就一张“应保尽保”网,确保每个困难群众都被“托起”,都能沐浴在党和政府关怀的浓浓春意里。
2016年,祁东县在低保政策的基础上新增了“兜底”政策,助力社会保障兜底扶贫一批。祁东县民政局局长陈助元告诉笔者,如果说低保是“补差”,那么“兜底”就是“全额”救助,帮助被救助家庭在人均可支配收入上“一步到位”跨过贫困线。
贫困户李建军,以前只有自己一个人吃低保,每年只能领到1500多元钱,2016年“升级”为“兜底”后,全家5口人都享受政策,每人每月242元,一个月就能领到1200多元钱。
包村乡干部刘世茂介绍,为了重新精确认定低保户,特别是在这个基础上“找准”新设的“兜底”户,乡政府、驻村工作队根据“应保尽保”原则,一看二问三核实,逐户走访,以此确定是否符合条件。经过实地调查、村支两委商议、党员群众大会评议和民政部门调查审核等程序,清华山村确定全村有67户共99人为低保对象,其中8户共20人为兜底保障对象。低保、兜底都实行动态调整。
李建军虽然有房子住,但他妻子患精神病,还有3个幼小的孩子需要抚养,从低保户新转为“兜底”户,大家都没异议。
现在,单凭“兜底”金,李建军家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已经非常接近每年3000元,也就是“摸到”了脱贫线。2017年,李建军还经常去村里搞建设的工地上做事,有时还进山栽树赚钱,合计收入超过6000元。照此算,全家人均年收入超过41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