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正是迎新时节,中外民众相互贺岁,人文交流互动频繁。中办、国办日前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外人文交流工作的若干意见》,为新时代加强和改进中外人文交流工作提供了行动指南。
何谓人文交流?习近平总书记把人文交流喻为中外关系的“地基”。中外民众往来越频繁,两国友好的基础就越坚实,务实合作就越红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大厦要造得多高,地基就得打多深。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全人类绘制了一幅大厦蓝图,大厦的名字叫人类命运共同体。
遵循这幅瑰丽蓝图,首要任务就是把地基筑得既深且牢。地基不牢,大厦盖不高。这座地基即为人文交流,旨在巩固民意基础与社会基础。人文交流拉近中外民众彼此心与心的距离。只要心与心相通相融,国与国相即相容便指日可待。
筑牢人文交流这座地基,习近平总书记讲过意味深长的几句话。如:和而不同,兼收并蓄;潜移默化,滴水穿石;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人文交流是“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事业,要把中外人文交流机制扎根于多彩文明。今天世界之所以姹紫嫣红,正因为文明多样性乃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和羹之美,在于合异。文明只有特色之别,却无优劣之分。文明因多样才有交流互鉴的价值,文明因平等才有交流互鉴的前提,文明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鉴的动力。中国深谙“和”“合”的传统理念并付诸中外相处之道,中华儿女要以“更加开放的胸襟、更加包容的心态、更加宽广的视角”,与国外人士互学互鉴,共享共赢。由此,人文交流既能推动人类文明实现创造性发展,亦可提升我国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不啻为“让世界变得更加美丽、各国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的必由之路”。
人文交流是“潜移默化,滴水穿石”的事业,要把中外人文交流机制拓展到日常生活。人文交流似水,润物细无声。经由文化上的互信互敬,抵达心灵上的相知相亲。中外人文交流应不断延伸到与民众日常生活交往息息相关的各个领域,以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提供更丰富更优质的人文交流公共产品,“绵绵用力、久久为功”,让中外民众拥有更多的获得感。尤其要坚持“以我为主”的原则,“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以高度的文化自信为人文交流品牌注入深厚的文化底蕴,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宝藏中萃取养分,打造具有鲜明中国特色、良好国际声誉的人文交流品牌,讲好人文交流品牌背后所支撑的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
人文交流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事业,要把中外人文交流机制覆盖到广大学生。作为一项民心工程,人文交流的根基在民众;作为一项未来工程,人文交流的希望在青少年。青少年学生“情趣相近、意气相投,最谈得来,最容易结下纯真的友谊”,前提则是掌握友邦的语言这把打开外方青少年学生心扉的钥匙。以教育为纽带,为中外青少年学生多交流、多交往、多交心搭台架桥。唯有激励中外青少年学生相知相遇相爱,心心相印,坚持从本土情怀出发,取长补短、择善而从,勇当和平大使、亲善大使,方可把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种子播撒到全球各地,呵护其生根、开花、结果,让中外友好交往事业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深刻体悟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三句话,把人文交流这座地基筑得既深且牢,“以诚感人、以心暖人、以情动人”,所支承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这幢大厦方可巍然屹立。
(作者为同济大学中德人文交流研究中心研究员、上海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