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8年01月04日 星期四

相知,才能相亲

——“梦想丝路国际行”泰国段、巴基斯坦段记行

本报记者 张稚丹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8年01月04日   第 07 版)

  曼谷中国文化中心,参加中医讲座的观众踊跃提问
  曼谷中国文化中心供图

  巴基斯坦大学生热情与记者们合影
  徐光明摄

  近日,记者随中国文化传媒集团发起并主办的“梦想丝路国际行”,走访了泰国、巴基斯坦。感受两国人民友好情谊的同时,发现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理念正在发生改变。

  

  中医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生命观

  “好比找女朋友,光知道身高体重、看照片肯定是不够的,我们需要看到活生生的人。找女朋友不能靠仪器,看病也不能。西医检查手段是以丢失信息为代价的,中医望闻问切,信息来自宏观,丢失得最少。”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内科主任秦绍林侃侃而谈。

  这是在曼谷中国文化中心举办的“中国文化的生命观和中医的当代价值”讲座,舞蹈大教室坐满听众。秦绍林用生动的语言,揭示了《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 等中医典籍中蕴含的中国文化要素,从宇宙为一、万物与我为一,到二是阴阳,三是天地人,四是四季,顺应自然,五是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克……勾勒出人身小宇宙、宇宙大人身,将人体视同浑然一体自然的宏观思辨。

  在中医理论看来,肉体和精神密切关联。一个人老也不高兴,可能心和肺出了问题;总想发脾气的,是肝出了毛病。五脏和六腑成对互为表里,心对应小肠,肺对应大肠,所以便秘的人需要检查其肺经气机是否畅通。

  秦绍林出身西医,但临床工作常使他感到困惑,于是去攻读中医的硕士、博士,进入了治病不受制于现代科技发展的新天地。他认为中医理论简单而深刻,朴素而严密,粗浅却非常讲道理。儿子小时候总犯阑尾炎,他从消炎着手,却始终不能断根。有一天他忽然悟到,病症起因于剧烈运动后的疲劳,于是用古代名医李中垣的“补中益气汤”提升正气,终于根治。

  这些奇妙的思想深深吸引了听众。互动时段,听众提问踊跃到抢话筒的程度,泰语、汉语交织,语言的隔阂近乎消失。之后,听众排队请秦大夫号脉开方,整个讲座持续了3个多小时。

  交流首先要了解对方

  讲座现场,70岁的拉娜拉着儿子,向工作人员打听哪里能买到中草药:“曼谷有同仁堂?是哪个同?”

  拉娜的汉语非常流利。她是第四代华人,父亲怕她丢掉祖先的语言,专门请汉语老师到家里来教。“学得好就给我2分钱,我很开心的!”40岁的儿子只会讲泰语和潮汕话,现在曼谷中国文化中心学汉语。

  我问:“前面介绍中国文化的部分和日常保健没直接关系,是不是不好懂?”

  拉娜热烈称赞:“这个讲座太好了!我第一次听到这么好的讲座!中国文化也很好,我学到很多。老师讲抑郁症不是病,要从精神和心理调理,古人提高修养首先是远离物欲,我认为特别对。现代年轻人重视物质和自我,我们年轻时不这样。”

  在这里,我时常会为一代代泰国华人延续祖源地文化的努力所感动。我们的翻译是在马来西亚学习的汉语,因为有一段时间,在泰国无法学到汉语。“既然这么费劲,为什么还要学呢?”“我爸爸要我学,说一定不能忘记祖源地的文化。”

  在泰国文化部,文促司副司长巴拉迪·博休向我们介绍了泰丝、草药、泰拳等300多种泰国的“民间智慧”,传统孔剧已向UNESCO(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遗。泰国不但受邀参加中国非遗活动,还将和中国一起联合申报非遗项目。为使中泰合作更加密切,泰国文化部还计划在中国设立泰国文化中心。快结束时,身着淡黄色泰丝泰服的副司长忽然说了一句:“其实我也是华人,我们老家在海南省。所以我们说,中泰一家亲。”

  中国驻泰王国大使吕健告诉我们,泰国副总理曾半开玩笑地说,泰国每个家庭里都有个中国文化中心。泰国华人华裔多,而王室特别是诗琳通公主又对中国文化充满感情。每年有将近1000万中国人来泰旅游,加上双方传统价值观相近,发展全方位的中泰关系有良好的基础。

  吕大使说,要讲好中国故事,必须对驻在国有深入的了解。泰国有独特的文化,自称“风中竹”,随你八方风来,我根不动。过去,整个中南半岛都是殖民地,唯独泰国不是,它利用列强之间的矛盾,在夹缝中求生存。早些年,泰国的经济发展不比中国差。所以我们必须以平等和包容的心态,结合当地的特点,慢慢讲,让对方慢慢接受。

  大格局和精细沟通

  2017年就任巴中友协主席的阿提娅·阿里女士持同样态度。

  她说:所谓“双赢”,首先是互相尊重。中巴两国都要秉持开放的态度,充分理解对方的文化。“中国就像母亲一样,不求回报地无私援助巴基斯坦。如果之前的基础不牢固,‘一带一路’也不会推进得如此顺利。”前两天,她的儿子刚刚作为巴基斯坦百人青年代表团成员赴中国参观访问。

  阿提娅和中国缘分匪浅。她的父亲穆塔兹曾任巴基斯坦驻华大使,卸任后创建巴中友协,旨在促进青年一代对中国文化的认知和对华友好。1973年,19岁的阿提娅随父母来到北京,印象最深的是人民公社、《毛主席语录》、中山装和自行车。2005年她第二次访华,中国已变成汽车世界。

  在公众场合,常有巴基斯坦的年轻人面带真诚的微笑望着我们,主动要求合影。

  中国驻巴基斯坦大使姚敬说,提起“中国”,巴基斯坦年轻人会想到“长城”和“丝绸之路”。对于精神和文化层面的交流,巴基斯坦有接受的基础。巴基斯坦有两亿人口,他们对本国的历史文化资源很自豪,说这里诞生过一种宗教——印度教;输入过一种宗教——伊斯兰教;过境过一种宗教——佛教。唐僧曾来此取经,这里是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的重叠地带,也是中国和伊斯兰世界的桥梁,可以传导友好信息,起到辐射、引领作用。

  都说“巴铁”,巴基斯坦是中国稳定的朋友、全天候战略性合作伙伴。政治、社会、军事交流之外,中巴经济走廊先行先建,文化交流会完善对巴工作的格局。

  文化活动要靠人来做载体。一方面要请进来,特别是邀请年轻人到中国参观学习;另一方面是走出去,调动各种资源,进行包括宗教方面的多种交流。我们不仅要宣介中国故事、中国形象,还要站在对方立场,思考他们最需要的是什么,真诚地提供帮助。

  文化交流一方面需要大格局、大文化,有专门机构站在国家立场整体布局;有专门的班子,沉下心,研究一方土地、一方人民。文化不光体现在歌舞、杂技,还要有深层次的思想理论交流。二要高端,影响对方的意见领袖、文化名人。三要精细,比如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毛主席语录》和乌尔都语的《人民画报》。外交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民心相通,理念对接,人民对友谊才会有深切的认同。

  中国文化传媒集团董事长外事助理张小兰说:我们感觉有些交流过于形式化,如演出、展览等。其实思想的交锋融合、观念的渗透要好于单向展示,可以知道对方是怎么想的,达到沟通目的。这次我们带来中医讲座,就是出于文化深层次碰撞交融考量所进行的一次探索。

相知,才能相亲
腾讯+敦煌:令人期待的合作(墙内看花)
想象力的创意之旅
庆祝赵燕侠诞辰90周年
关注生活 激昂生活
《你好!生活家》有人情味
山东高唐:书画为媒加深两岸文化认同
7部作品获首届吴承恩长篇小说奖
责编:郑 娜 邮箱:zhengnahw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