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日的玉碓和玉麦啊,
美丽而圣洁!
玉碓灵草满山,
玉麦秀水遍地,
我愿化作一只鹿儿,
在这吉祥的乐园快乐地生活!”
索朗顿珠轻轻哼着这首玉麦民歌,信步走在北京天安门前的长安街上。第一次来北京的他,对周边的一切感到好奇。不远处,他的阿妈央宗和姨妈卓嘎正站在天安门城楼下抬头仰望,顺着她们的目光向上看,是城楼上的巨幅毛泽东主席画像。玉麦乡的党支部书记达娃已经跑到前面去排队买票了,为了让卓嘎和央宗实现心愿,达娃书记想请这两位老乡干部登一趟天安门城楼。
这是2017年12月28日的清晨,距离习近平总书记给玉麦写回信已经过去2个月了。10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给玉麦乡的卓嘎和央宗姐妹写了一封回信,感谢他们父女3代人为国守边的贡献。仅有9户人家的玉麦顿时成为了全国人民关注的热点,卓嘎、央宗和央宗之子索朗顿珠也成了“明星”。12月中旬,卓嘎和央宗接到中央电视台的邀请,来北京录制一档访谈节目。这一次,在玉麦乡为中国守卫国土50多年的姐妹终于有机会来到祖国的首都了。
为了阿爸终守一生的愿望
“我们到北京想去天安门,就像你们到了拉萨想去布达拉宫一样。”
2017年12月28日下午,在记者问到第一站为什么要去天安门广场时,索朗顿珠这样回答。对于卓嘎和央宗而言,天安门城楼有特殊的意义。
1961年8月的一个清晨,《人民日报》的摄影记者袁毅平在天安门广场西侧给天安门拍了一张照片。照片中,在天安门的东方,一轮红日喷薄而出,满天红霞、满地红光、满眼红色。这就是新中国历史上拍摄天安门的经典照片《东方红》。这张创作于上世纪60年代的照片,象征着新中国的壮丽气象。而天安门,就这样作为国家的象征,保留在了影像中。
两年后,在西藏南部,一个名叫桑杰曲巴的年轻人带着自己的媳妇和刚出生的两个女儿,离开了新家曲松村。他们翻越了喜马拉雅山,回到它南麓山脚下一个名叫玉麦的小村庄。说是小村庄,其实只有他们一家4口人。一家人回来时,通往小屋的路已开始被小草覆盖。屋子里的东西也被境外的人偷得差不多了。“阿爸告诉我们,只有人在,家才能看得好,这块土地才能守得住。”回忆起当时的情况,卓嘎说, “阿爸说,‘是毛主席让我翻了身、当了乡长,这是国家的土地,我们必须在这儿守着’。”
老乡长桑杰曲巴这一守,就是38年了。在这期间,他的小儿子和小女儿也在玉麦出生了。38年中,他曾与侵入玉麦的荷枪实弹的外军理论:“我的爷爷曾在这里放牧,我的阿爸曾在这里放牧,我们也在这里放牧,这是我们祖祖辈辈生活的土地!是中国的土地!”他也曾亲手缝制了数面国旗,把它们插到了玉麦的大山密林中宣示主权;他还把牦牛放得漫山遍野,因为玉麦没有人,“牦牛就是我们的边防卫士”;他还要定期巡山,一袋熟土豆,一把开山刀,就是桑杰曲巴巡山的全部装备。
清晨,他瘦小的身躯踩着泥泞的山路,一步步消失在无尽的莽林中。数天后,桑杰曲巴才拖着一身疲惫和一身的泥水回到家中。央宗还记得,每次巡山临走前,桑杰曲巴总要叮嘱姐妹俩,“我这一去,两天就能回来。要是第三天还没回来,你们不要找我,赶紧翻过日拉山去曲松报信”。
在玉麦大雪封山的季节里,桑杰曲巴失去了自己最爱的妻子和小女儿,不过丧亲之痛并没有让他动摇为国守边的决心。从1963年搬回玉麦之后,桑杰曲巴一直守在这里,直到2001年去世。弥留之际,他对卓嘎和央宗说:“我在这里住了一辈子,你们不要因为玉麦苦,更不要因为我走了就离开这里,这是祖辈生活的地方,更是祖国的土地,一草一木都要看好守好。”
去天安门广场,看看首都的样子,看看毛主席,是桑杰曲巴老人生前的心愿。对于卓嘎和央宗而言,天安门城楼,就是他们心中北京的“布达拉宫”。
站在城楼上俯瞰整个天安门广场,望着脚下车来车往的长安街,卓嘎和央宗默默地念起父亲的名字。北京冬天的寒风再刺骨,也不及玉麦数十年的风霜。岁月让皱纹爬上了卓嘎和央宗的额头和眉梢,而玉麦早已以“家”的名义,永远留在了祖国的版图。
阿爸的愿望,终于实现了。
五星红旗是最虔诚的信仰
在西藏,最坚定的就是藏族同胞对五星红旗的信仰了。
在拉萨,布达拉宫和大昭寺对藏族同胞而言是最神圣的所在。而在大昭寺主庙和布达拉宫正殿的最高处,抬头就可以看到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无数藏民在下方穿行而过,顶礼膜拜。
从拉萨到玉麦的几百公里山路,记者观察到,沿途各处,只要有人活动、有房屋的地方,就一定可以看到五星红旗。在藏南边疆地区,家家户户门前、房顶插五星红旗。这几百公里山路,堪称一条“国旗大道”。记者去采访的时节正值当地深秋,午后暖暖的阳光把沿途的银杏叶染得金黄。从飞速前进的车里向外望去,鲜艳的五星红旗就像林间的精灵,不时跳到人眼前,红得光彩夺目,艳丽灿烂。
还有一个关于国旗的小细节,在拉萨采访时,记者的住所楼下是当地的一个地产公司的售楼处。早上下到大堂候车时,记者听到一位藏族同胞正在询问售楼小姐房屋细节,他问了这样一个问题:“你的房子好是好,可是我在哪里能插五星红旗呢?”
藏族同胞的爱国之情,由此可见一斑。
对祖国的热爱总书记听得见
2017年12月29日凌晨6时30分,北京市朝阳宾馆。
卓嘎和央宗早早起床了,开始盛装打扮。
她们戴上了传统的藏式高帽,穿上了绣着金边的藏族礼服——这是只有在节日庆典时才能拿出来穿的衣服。就连平日里时髦、活泼的索朗顿珠,也穿上了传统的民族服饰,戴起了藏帽。在卓嘎和央宗看来,没有什么比这一天要出席的场合更适合穿这身衣服了。
他们要去天安门广场看升国旗仪式。
一年365天,天安门广场上的升国旗时间都在变化。升国旗时间不但要和日出时间完全吻合,夏至之后,每推后一天,会比前一天晚1分钟。12月29日这一天,天安门广场7点36分准时升国旗。
卓嘎和央宗一行赶到广场的时候,那里已经是人山人海。观众们一层叠一层,层层踏踏,在广场北边的旗杆附近叠出厚厚的人墙,把升旗现场围得水泄不通。
“国旗护卫队出来了!”人群里有人喊了一声,站在最外围的卓嘎和央宗有点着急,他们不好意思往前挤,而人墙又太密集了,堵得她们什么也看不见。离升旗仪式只剩下3分钟了,眼看着挤不进去,个子比较高的央宗索性踮起脚尖伸长脖子,努力去看踢着正步走上金水桥的国旗护卫队。
索朗对个子稍低一点的姨妈卓嘎说:“要不我抱你起来看吧。”卓嘎没有答应,依然踮着脚努力向前看,但是前面除了观众的背影,她什么也看不见。国歌声已经奏响了,伴随着雄劲的旋律,国旗在朝阳中猎猎升腾。
看着一筹莫展的姨妈,索朗当机立断,拿出手机,打开了视频拍摄的功能,把屏幕对准了卓嘎:“姨妈,我给你用手机现场直播,快看看,国旗升起来了!”
就这样,一家三口在北京的寒风中,站在人群的最外围,静静地看着渐渐升起的国旗,卓嘎和央宗的眼里已经满是热泪。
后来,回想起这一幕时,索朗顿珠激动地对记者说:“要是爷爷也能在这里多好啊!在爷爷去世之后,阿妈和姨妈开始了自己的巡山。在茫茫群山中、在皑皑雪原上、在莽莽丛林里……这一巡,就是17年。”
17年,他们沿着桑杰曲巴老人曾经的足迹,走过了故乡的每一寸土地;
17年,她们为祖国守住了3644平方公里的土地,相当于半个上海面积;
17年,她们见证了玉麦的变迁,今天的玉麦人,生活早已今非昔比;
17年,银丝悄悄绕上了他们的发髻……
索朗顿珠说:“很多时候,我望着家乡的天空,总是会想起爷爷和阿妈们守边的故事。每次想到这里,我的心就会发出这样的呼喊——祖国啊,请不要忘记他们!不要忘记像他们一样,为国家付出的人们!不要忘记像他们一样,爱祖国如生命的赤诚的心!”
静水长流,白云悠悠,卓嘎和央宗跨越千里来到北京,为答谢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而来。这跨越4020公里的答谢,穿过50多年的时空,在历史的长河里震荡回响。这是一个小小家庭和一个祖国之间温馨的对话,言语之间,道尽时光荏苒,正道沧桑。而其中蕴含的情感,可以浓缩为一句话——“家是玉麦,国是中国”,这是50多年前老阿爸桑杰曲巴对国家许下的诺言。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是党和国家对三代人爱国之魂的致敬。这是新时代给他们应有的尊重和感谢,以国家的名义。
卓嘎和央宗掩盖不住内心的激动和喜悦,因为她们知道,自己离习近平总书记的距离很近了;因为她们相信,在这里,她们对祖国的热爱感恩,习近平总书记听得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