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7年12月29日 星期五

“厌学周”不厌学 编演课本剧 制作微电影

刘香君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7年12月29日   第 09 版)

  期中考试过后,学生们会有一两周的厌学期,这期间,请假、迟到、上课打瞌睡、欠交作业的现象增加,课堂气氛压抑沉闷。这时候,学生已经熟悉老师的教学方式,对日常教学活动失去了新鲜感,开学初的斗志也在逐渐消减。如何让学生们从消极的、被动的学习状态转变为积极的、主动的学习状态呢?我采用的是编演课本剧、制作微电影的教学方法。我选择了4篇故事性强的课文,让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自编、自导、自演,并拍摄制作微电影。

  学生们一接到学习任务就沸腾起来了,一改原本懒散的精神状态,边讨论边组建起自己的团队:擅长写作的,负责改编剧本;擅长艺术设计的,负责服装化装、布置场景;发音标准的,负责配音;擅长电脑技术的,负责视频制作;协调组织能力强的,就担任导演……各扬其长,积极参与,共同学习。学生们都知道课本剧的编写不能照搬书本,也不能随意改变主题,而是要从课文的原意出发,将课文转化为适合表演的口语,将课本内容改编成适合表演的故事情节。这就要求学生反复研读课文内容,细细揣摩人物的语言特点。在课文的改编过程中,学生们为了用词准确、得体,查字典、找资料,字斟句酌,互相讨论,集思广益,共同完成剧本编写。学生演员们为了演好自己的角色也会主动把课文理解透彻,特别是在正式表演前,为了记忆台词,每个学生演员都会反复演练,做到台词烂熟于心,脱口而出。通过反复演练句子,学生从不敢说到敢说,再到能说、会说、乐说……在此过程中,同学们增加了词汇量,掌握了词汇和语法,了解了课文所描绘的中国文化背景。由此,汉语口语、阅读与写作能力都得到了提高。更重要的是学生们学习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汉语基础好的学生,在改编剧本、表演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语言优势,帮助其他组员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获得了满足感和成就感。汉语基础相对差的学生在老师和同学们的鼓励下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展现了自身的价值,增强了自信心,汉语水平也得到了提高。有一名上课经常打瞌睡的男学生,平时很少说话,但他展现了高超的视频制作技术,让老师和同学们都对他刮目相看,大家深深体会到每一名学生身上都蕴藏着不可低估的潜能。

  编写课本剧是对课文内容的再创造,可以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拍微电影的过程培养了学生们的合作互助精神,还让学生掌握了相关知识。这种教学方法的好处,是在非目的语环境中为学生们搭建起共同学习汉语的交流平台,把“厌学周”变成了“忙碌周”,让学生们在忙碌中实现了快乐学习。

  (作者为广西师范大学外派汉语教师)

在牛津大学学中文
让汉字宝藏绽放新光彩
阅读改变了我
“厌学周”不厌学 编演课本剧 制作微电影
加拿大的秋天
来华留学生讲述中国故事
责编:赵晓霞 邮箱:xiaoxiapeople@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