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日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提出了更加具体、有针对性的内容,明确了三大目标,作出了全面部署。相关专家指出,区域不协调是新时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问题之一。作为明年8项重点工作之一,本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部署,紧紧围绕着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力争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形成新格局。
明确含义坚持以人为本
“过去对区域协调发展的认识存在一定偏差,认为区域协调发展就是要缩小区域之间、地方之间GDP总量、增长速度的差距。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差异很大,增长速度和GDP不可能都一样,收入水平也不可能都一样。各地区应该根据不同区域的主体功能定位来发展,这样才能在空间格局上推动实现高质量的发展。”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伟民日前说。
杨伟民指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新时代下区域协调发展的基本含义进行了明确: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础设施通达程度比较均衡,人民生活水平大体相当。
“上述三大目标为今后区域协调发展指明了方向。区域协调发展首先需要紧扣‘人’这一核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生活水平大体相当应成为基本标准。同时,基本公共服务、基础设施通达程度都与民生、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也应成为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目标。要把推动基础设施均衡发展放在重要位置,不断完善基础设施网络。在公共教育、医疗卫生及社会服务等方面,要加快解决地区间的不均衡问题,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这一目标。”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魏后凯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
拓展空间密切板块联系
“相比于以往,本次会议在部署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时,在东部率先部分加上了‘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这是一种实事求是的做法,也意味着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东部率先将会更强调高质量发展。”浙江大学区域与城市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教授陈建军说。
魏后凯指出,在四大板块基础上,会议对明年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一带一路”建设三大战略作出了具体部署。而推动四大板块与三大战略相结合,是实现区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将产生多重效应,能打通板块之间的联系,激发区域发展的内生活力,推动形成一批新的增长点、增长极和经济轴带,由此拓展经济发展新空间。
其中,以长江经济带发展为例。长江经济带横跨东中西三大区域,具有独特优势,生态地位重要,发展潜力巨大,其面积约占全国的21%,人口和经济总量均超过全国的40%。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学术委秘书长冯奎表示,长江经济带有效地沟通了九省二市,它有效地把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平衡起来,解决了发展中的瓶颈,对未来该地区可持续健康发展意义重大。
协调联动全面提高质量
“就一定空间尺度而言,区域协调发展问题实际上就是城市群的健康发展问题,要通过城市群的健康发展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高城市群的质量,重点是推进大中小城市网络化建设,增强对农业转移人口的吸引力和承载力,加快户籍制度改革落地步伐。”杨伟民表示。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鸣认为,城市群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也是最具创新活力的板块。要强化大城市对中小城市的辐射和带动作用,逐步形成横向错位发展、纵向分工协作的发展格局。完善城市群协调机制,推动城市间产业分工、基础设施、生态保护、环境治理等协调联动,促进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同时,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关键,今后一个时期要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要深化户籍制度改革,降低落户门槛,拓宽落户通道。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关于区域协调发展的部署,内容比以往更加全面,勾勒出了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所要求的区域协调发展框架。”冯奎说,围绕着推动高质量发展,三大战略、四大板块及四类需要支持的地区重点发展,同时,科学规划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高城市群质量,引导特色小镇健康发展,区域发展协调性不断提升。这样的部署既最大限度覆盖了全国所有区域,又能够做到有序有节奏有效率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