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7年12月20日 星期三

独爱李庄

毛 健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7年12月20日   第 12 版)

  图为李庄风光。

  天下小镇无数,我独偏爱李庄。

  李庄很像一个有文化品味和端庄美丽的女子,底蕴厚足、涵养丰富、容貌姣好,只需看上第一眼,就会留在心底。李庄生长在四川省宜宾市东郊长江南岸,已有1460多年历史。小镇上布满了明清时期的建筑,如庙宇、殿堂、古戏楼、古街道、古民居;色彩搭配鲜亮夺目,且有很多惊艳和让人意想不到之处。像慧光寺、玉佛寺、东岳庙等“九宫十八庙”,在阳光下镇定超然。被建筑大师梁思先生称为“梁柱结构之优、颇足傲于当世之作”的旋螺殿,与“奎星阁”“白鹤窗”“九龙石碑”又构成古镇四绝。

  穿过古民居的屋檐,走在琴键似的石板路上,好像听到川剧的高腔,自由如风般地扫过,带着回响的共鸣;又好像传来了小鼓、堂鼓、大锣、大钹、小锣有节奏的“咣咣”响声。是哪一个相公站立船头,伴着双桨的划动、潺潺的流水、飒飒的风声迎面驶来?哦!原是戏中的情景浮现眼前。李庄自古是好戏好文化之地,戏台遍布,雕饰有致。1942年,正值抗战期间,周朴园和繁漪走上了李庄古戏台,陈白露和李石清也走上了李庄古戏台,小镇人终于第一次领略了话剧《雷雨》和《日出》,原来戏台上不用打锣鼓,不用唱,光说说话,也能感动人,也能让人揪心揪肺想个三天两夜。

  李庄目睹过那样一个非凡的岁月。面积仅1平方公里、人口只有3000余人的小镇,一下涌来1万多人,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馆、中国营造学社、金陵大学、同济大学等十多家国家级高等学府和研究机构纷纷迁驻李庄,一夜间李庄热闹非凡。从故宫博物院转来的数千箱珍贵文物也存放在张家祠内。故宫是干什么的?小镇人未必明晓。但那些箱子装着宝贝不能让日本人抢去,李庄人是拼着命也要守护的。老人们至今记得,那时在张家祠举办“北京人”头盖骨化石文物展览,真是开眼界!

  李庄人认识的名人、大师也比外面的人多得多。在李庄的戏台、石巷、菜地、江边、码头、庙堂,随便遇到的、或走路不小心撞到的,都是学者、大师呢。这些穿着长衫、素衣,挂着眼镜的文绉绉的男女,都是中国知识分子的脊梁。他们在李庄的一举一动,都有飒爽的姿态,一下子改变了李庄人的生活。入夜的李庄,家家户户早早把油灯吹了,睡了,但透过窗棂看到这些人居住的屋里还亮着灯,亮到天明也是常有的事。读书人就这么能熬夜?过了些日子,中国建筑科学之父梁思成的扛鼎之作《中国建筑史》、考古大师董作宾的巨著《殷历谱》、中央研究院史语所的学术论文集《六同别录》、非汉语语言学之父李方桂的《美国土语的结构》、考古学之父李济先生的《中国民族的形成》、罗尔纲的《太平天国史》等诸多学术巨著相继问世,这些都是在李庄完成的。童第周教授做出的胚胎学实验、同济医学院完成的痹病诊治的科研成果,也烙上了中国李庄的印记。许多外国友人在这里进进出出,以致李庄在国外也有了名气。新中国成立后,许多李庄人看着这些大师的照片坦然说:早就认识了。

  朋友在李庄相遇。一抬眼都笑着说,原来你也在这里。喝着这里的豆花,品着这里的小酒,就着这里又薄又亮的蒜泥白肉,聊着民族精神滋养的小镇和小镇上有理想、有抱负的人,真是别有意味……

  抗日战争胜利后,在离别李庄前夕,历史语言研究所的傅斯年等专家怀着深深的眷恋,署名镌刻了《告别栗峰碑铭》,碑文写道:“尔来五年……幸而有托,不废研求。虽曰国家厚恩,然而使客至如归,从容乐居,以从事于游心广意,斯仁里主人暨军政当道、地方明达,其为藉助,有不可忘者。”

  我独爱李庄,除了这古色古香、人文气息,更是因为在那个特殊的时代,李庄承载了家国大爱,这是属于李庄永不老去的灵魂。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

中国人赴澳消费超百亿澳元
甘孜趟出旅游脱贫路(走基层·看中国⒀)
成都的雪
独爱李庄
责编:尹 婕 邮箱:rmrbyinjie@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