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7年12月19日 星期二

松筠《百二老人语录》(家风家训)

□ 孟秋丽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7年12月19日   第 07 版)

  《钦定新疆识略》

  松筠(1752—1835)是清朝中叶著名的封疆大吏。他熟稔满汉文,历任蒙古、西藏、新疆等边疆地区办事大臣及将军之职,尤以库伦办事大臣、驻藏大臣及伊犁将军任上建树颇丰。

  松筠出身于蒙古旗人,也“服膺宋儒”,在20多年治理边疆生涯中,主张以“德”治边,施惠于民。这与他从小的家教不无关系。松筠7岁时,父亲班达尔什为救朋友之难,把家中仅有的320亩田捐助给朋友。他认为,如果儿子不成器,那这些田地迟早都是别人的,并且教导松筠说:“种田不如种德。”这种好义轻利、重德重才的家风,对日后松筠为人为官的思想有重要影响。

  在任库伦办事大臣期间,松筠用满文撰写了一部家风家训式的《百二老人语录》。此书是他“忆及幼年所闻老人旧言”编写而成,每条开头都写有“一老人云”的字样,由120条语录组成,因此称为《百二老人语录》。松筠认为这些语录都是“当知当学以及人生当务当行之事”,用鲜活的实例教育八旗子弟应努力具备的品质和操守。这部满文德育教育读本提倡的品行主要有下列几点。

  关心国事,修身齐家。松筠熟通儒家文化。儒家传统强调,修身是齐家的基础,齐家是治国平天下的前提。《百二老人语录》论兴国之盛,细数从努尔哈赤、皇太极拓土开疆,到世祖、圣祖入关,再到乾隆统一边疆,以及吏户礼兵刑工各级机构之旗员、外官官吏之职责,认为应该对自己国家的历史有所认识和了解,才能“得所趋向”,各司其职,继以师教及为学。

  以德施政,下学上达。《百二老人语录》以故事的方式教育八旗子弟,强调“德”是君子之首要德行。松筠为官几十载,“以治边功最多”,而治边又以“德”为后世称道。如乾隆五十九年(1794)松筠到西藏任驻藏大臣,时为廓尔喀战役之后,战争痕迹犹在.松筠多次巡视边地,提出减免差税、抚恤安民,施行德政的措施。他在亲自撰写的《西藏巡边记》中劝诫地方官说:“如皆能教以廉洁自持,善抚百姓,则天佛庇佑,恒无他患矣。”他还以身作则,为定结、帕克里等地的贫苦边民,向四川借藩库银五千两赈济,欠款在自己的养廉银中扣还。

  劝学勤勉,注重文化。《百二老人语录》中有39条论及勤学和师教,提出勤学不为博取功名,而在治国安民,唯勤学才能知晓“天下之事,人物生生之理”。松筠在封疆大吏的漫长生涯中也践行着语录中所提倡的家风家训。他关心边务,在驻藏大臣任上完成的《西藏图说》等著作,勾勒出清朝的西藏版图,成为清末民初中国政府力争藏域的依据。同时,松筠提倡文化治边,爱惜人才,在任新疆伊犁将军之时,重用流放的文人墨客汪廷楷、祁韵士、徐松,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奏上清代著名的西北史地名著《钦定新疆识略》。文化治边,流芳百世。

  家风正,则民风淳;家风正,则政风清。松筠的《百二老人语录》不仅是清代八旗子弟品行教育的金玉良言,也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传承下来的少数民族语言完成的文化瑰宝。传承和弘扬家庭美德,合理吸收传统家训中的精华,可以为新时代良好家风和文化自信提供丰厚滋养。

单霁翔:弘扬传统文化任重道远(文化自信大家谈⑦)
松筠《百二老人语录》(家风家训)
作品
责编:赖 睿 邮箱:lairuismile@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