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7年12月13日 星期三

我看中国现当代文学(文学聚焦:海外华人作家眼中的中国当代文学之一)

穆紫荆(德国)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7年12月13日   第 07 版)

  莫言在德国法兰克福书展上

  中国现当代文学是与时代紧密相连的

  中国现当代文学,随着中国国情的演变,自“五四”以来以陈独秀、胡适、周氏两兄弟等人为代表的源起之后,经过了上世纪20年代鲁迅、冰心、卢隐、郁达夫等以及30年代茅盾、巴金、老舍和曹禺等的作品,达到了民国现代文学的高峰。到改革开放的80年代开始,又出现了空前繁荣的新阶段,其代表人物有刘心武、卢新华、王蒙、茹志鹃、高晓声、古华、路遥、韩少功、张贤亮、阿城、贾平凹、王安忆、汪曾祺、莫言、刘索拉、海子、北岛、顾城、舒婷等,呈现出中国自现代文学开创以来的一树繁花。自90年代起,刘震云、王朔、王小波、莫言以及苏童、郑渊洁、池莉、刘慈欣等吸取了西方现代的多种新的文学表现手法,呈现了新的中国现实文学的新篇章。可见,中国现代文学是与时俱进的,是和时代紧密相连的。特别在最近的30年中,以极其生动活泼和开放的思维方式和文学成果,走进了世界当代文学的领域。

  然而,作为一个生活在海外的读者,我发现中国现当代文学能够走出国门的还不多。与我们在国内所了解的西方文学作品相比,西方人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了解还是很少。究其原因,首先固然是有翻译力量不足的问题。其次是西方媒体的意识形态决定了他们翻译和出版的口味有“东方主义”倾向。记得20多年前,在德国的书店里,几乎看不到从中国翻译过来的书,而现在,情况不同了。比如德国有个中国文学的翻译家叫乌里希·考茨,他翻译了余华的作品。还有另一位汉学家叫马丁·汉克,他有一个自己的东亚出版社,曾经出版过王朔的作品。德国的电台《德国之声》曾经对这两位翻译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汉学家进行采访,问他们为什么会选择出版这几本书?他们的回答是,德国读者喜欢了解中国社会,而这些作品,描述了中国的现实社会状况。

  由此可见,中国的现当代文学,正在走进世界现代文学领域。更多的人想了解中国的变化和中国的文学。因此,中国现代文学比之前的任何时候,都不可推卸地承担着引领中国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展示中国道路的文化桥梁的作用。

  好作品总是能贴近我们对生活本身的感觉

  其实,中国的现当代小说,可以说每一部(除了科幻之外)都是在描写和刻画中国社会的。不过由于身居海外,我总是挑选一些自己所喜欢看的作家的作品看。比如陈忠实、路遥、王安忆,他们的作品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语不惊人,却款款而谈。字里行间没有大的波澜,不会出现大惊小怪的夸张的词汇,却是平平淡淡之中,如山水画般将生活和故事在你眼前展开。他们的语言很朴素,每一字你都可以很明确地看懂,并且懂得他们藏在语言后面的思想。比如:

  “ 真正的病人现在强打起身子,倒不敢沾一沾炕边。玉贤头疼,恶心,走一步心就跳得嘡嘡嘡。她用一条黑布帕子围着脖子,遮盖着被草绳勒出一圈血印的脖颈,默默地扫院,悄悄地在前院柴禾堆前撕扯麦秸,默默地坐在灶锅前烧火拉风箱。”(陈忠实《康家小院》)

  “高加林进县城以后,情绪好几天都不能平静下来,一切都好像是做梦一样。他高兴得如狂似醉,但又有点惴惴不安。他从田野上再一次来到城市,不过,这一次进来非同以往。”(路遥《人生》)

  “王琦瑶是典型的待字闺中的女儿,那些洋行里的练习生,眼睛觑来觑去的,都是王琦瑶。在伏天晒霉的日子里,王琦瑶望着母亲的垫箱,就要憧憬自己的嫁妆的。”(王安忆《长恨歌》)

  像这样的句子,在日益浮躁的生活和追随潮流的现代化步伐中,无疑像一口古老的落地钟般,让人的心随着句子的节奏不是激动起来而是沉静下来。而这样的语言,也很符合普通西方读者的习惯。上面所说《德国之声》的作者贝林额在他的采访中曾说到:“中国作家的作品不能在德国成为畅销书的原因之一,是写作风格上存在着文化的差异。”他认为中国作家普遍喜欢引经据典和使用一些夸张的词,这让德国的读者常常不知所云。我不否认他说的话,但是也不觉得他的话全对。就像我上面所列举的这3个作家的语言和风格,可以说是毫无夸张和引经据典之嫌。它们很贴近我们对生活本身的感觉。

  同时,我认为即便是东西方之间的写作和阅读风格存在着差异,但随着中国的对外开放,随着中国人在生活上和西方人的差距的缩小,人们的写作风格也会随之而接近的。

  有着中国特色的极宝贵的价值

  中国的现当代文学如何才能立足于世界?我相信这是很多作家、读者和评论家都关心的问题。而在这一点上,人们似乎不仅在乎国外的汉学家们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评价,也更在乎中国人在国际文学大奖上所占的位置和比例。曾几何时,我们面对着每年公布的诺贝尔文学奖名单一次又一次地叹气。更有国外的汉学家把中国的现当代文学说得一钱不值。而现在,当莫言获了诺贝尔文学奖之后,是不是这些问题都应该不成为问题了呢?不是的,因为还是有人说莫言的作品看不懂。其实,这里面所涉及的是一个文学自信的问题,是我们太在乎别人对我们的评价了。

  当我们回过头来看这过去的30年、50年甚至80年、90年的时候,我们看到,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价值,是和中国的历史分不开的。而一个国家的历史发展过程,又是和其经济国力所分不开的。所以我们应该看到,我们的现当代文学,是有着中国特色的现当代文学。它的价值,也是有着中国特色的极其宝贵的价值。无论获奖或者没有获奖,所有在这个历史长河中所出现的作品,都是和历史一起承载了有中国特色的文学价值。

  如果有谁认为我们的现当代文学不好,那是他没有懂得和理解中国现当代社会所走过的特殊的历史过程。当我们的经济实力还很弱的时候,当我们走了偏路、还需要为生存和温饱而努力的时候,我们的文学所关注的自然更多的是我们的生活和所面临的社会问题,而当这些问题随着经济的改革开放得以缓解和改善的时候,我们的文学就有机会去关怀和深入除了我们自身以外的世界,比如环境保护、生态绿化、人文教育、老年安置、临终关怀等等主题和内容,不仅已经开始在中国的现当代文化中萌芽和生根,而且我相信会成为下一个阶段的花开繁盛的一片森林。因为我看到我们的人民已经开始在投入这方面的工作,我们对人文和世态的关注,随着信息和经济的全球化开放,正日益与国际接轨并融入到世界的大潮流中去。人们的生活改变了,那么文学肯定会跟进和改变。人们的生活在向着越来越好的方向甚至领先世界的方向走,那么我们的文学,也必将是向着这样一个方向前进的。对此我有很坚定的信心。

  也祝愿中国的现当代文学结出更多更好的万世流芳之果。

我看中国现当代文学(文学聚焦:海外华人作家眼中的中国当代文学之一)
面对散文书写的难度(作家谈)
丝路上的精神跋涉(新作评介)
新诗写出古典韵味
责编:杨 鸥 邮箱:hwbwyb@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