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州花都区,“巴拿马村”是很多人都知道的一个称谓。它不是一个村子,而是一批村子。据记载,中国人最早在1854年3月30日抵达巴拿马。他们是契约华工,被送到巴拿马修铁路,其中大部分为广东籍。在这些广东籍华工中,不少人是花县(现广州花都区)人。如今在花都区,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巴拿马亲戚。其中,花山儒林村、狮岭旗新村是典型代表。
一个家族的移民史
中国拉美发展促进基金会会长丘永全的祖上,在19世纪中叶从花县去巴拿马。丘永全说,70年前,巴拿马曾有过一段排华时期,“巴拿马人白种化”催生了不鼓励华人与巴拿马人通婚的歧视性移民政策,于是他的祖上带着全家人回到广东。
1983年,丘永全的父亲在朋友帮助下也去了巴拿马,然后陆续把家里人带过去。刚到巴拿马,他的工作特别辛苦。丘永全家里开了一个小杂货铺。跟别的华人一样,他们是家族企业,全家上阵工作。丘永全白天上课,下午放学回来还需要在店里帮忙,跑腿、卖东西、清理货物、整理货架等,每天干到夜里。
丘永全感觉到有一小部分当地人歧视华人。这并不是种族歧视,因为巴拿马本身就是移民国家。他觉得当地人尊重富人,而歧视穷困群体。随着中国的发展,丘永全感受到了变化。他看到对华人的限制逐渐被打破,便慢慢从经营小生意往别的领域发展。当地社会对华人的态度也慢慢变好。
“更多人知道了巴拿马”
巴拿马总人口约400万。丘永全说,官方数据显示华人有15万,“但我们估计有20多万甚至30万”。著有《约会巴拿马》一书的《长江日报》高级记者余熙说,经过了中国外交部相关部门审定,他写进书里的数字是30多万。
余熙去年5月去过巴拿马,他通过调研发现,当地华人的祖籍地主要是广东的中山、花县、恩平、鹤山等地。让他欣慰的是,当地众多侨团整体上比较团结与和谐,华人凝聚力也较强,这跟他在欧美国家看到的情况不太相同。究其原因,可能跟当地华人来源地比较集中,多是来源于某个村、某个县,相互间知根知底,愿意相互照应有关。
余熙说,他抵达巴拿马后,第一站就赶往当地有名的侨团之一,即中国广东花县(花都)同乡会,接着与巴拿马城及卫星城的众多侨团交流,还去了华人的企业和农场。“当地华人的共同反应是,在巴拿马好赚钱,‘货到就能走’。”
中巴建交为华人带来便利
在巴拿马,华人中有很多生意人,而中巴建交无疑会为他们的对外交流和生意带来便利。丘永全在巴拿马有自己的食品加工厂,生产面包并在当地销售。他经常回中国购买器具和机器,多的时候一年回四五次。中巴建交后,他在当地建立了一个协会。“我们团队里有中国拉美统一促进会的总会长,有巴拿马国立科技大学校长,还有经济学家等,希望能在交流和合作中帮上忙。”
巴拿马政府的态度也让华人受到鼓舞。余熙说,今年6月13日中巴建交的消息宣布后,他迅速收到来自旅巴华人的大量庆贺信息。他了解到,当地侨界欢欣鼓舞,几个大的侨团包下酒楼庆祝,而巴拿马总统则带着副总统兼外长、旅游部长、首都巴拿马城的市长,来到中国餐厅与华侨一同庆祝,这种场景在以往、在别的国家都是很罕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