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了!”讲起现在的生活,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区渔民村居民邓伟雄忍不住笑了起来。邓伟雄是渔民村早期的渔民,5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曾到邓伟雄家中向他了解生活情况。
从上世纪50年代满是鱼塘,村民依靠捕鱼捞虾艰难度日;到80年代家家盖起小洋楼,成为全国最早的“万元户村”;到90年代违章抢建成风,成为“脏、乱、差”的城中村;再到2001年旧村推倒重建为花园式、现代化社区,渔民村无疑是深圳经济特区乃至中国改革开放近40年发展的一个缩影。
从小渔村变成现代化小区,渔民村怎样治理?记者日前走访了这所高楼林立的花园式小区——渔民村。
社区治理有高招
如今,在流动人口占93%的渔民新村,房屋出租率连续多年保持在100%,没有“房中房”、没有“黑中介”,连续8年没有发生一起治安刑事案件。
社区治理有啥妙招?渔邨社区(渔民村所在社区)工作站副站长余利明告诉记者,这主要靠社区警卫室、村物业公司(渔丰股份公司)与社区工作站共同建立起的“一站式管理”机制,不断创新社区服务管理。
“我们实行社区网格化管理,出租屋流动人口入住前都要进行资料审查,同时加强网格员日常巡查,若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通过信息平台向治安、城管等部门反馈。”余利明说,现在渔民村共有15名网格员,出租屋流动人口“来要登记,走要注销”,充分保障社区居住环境安全稳定。
除了创新服务管理,完善的基础设施同样为渔民村治安撑起保护伞:小区更换了新的门禁系统,覆盖村内全区域的电子监控网,审核、登记、租赁、缴费等“一站式”物业管理体系。多方面保障,让居民生活更安心。
基层党建不缺位
在渔民村社区院内,每隔不远便能看到红色的标识牌,“浴池环境卫生及安全防护认领”“老人日间照料中心服务监督认领”……每块标识牌上都写有不同党员的名字。这是渔民村的“党员亮身份”活动,党员主动认领社区项目,加入社区综合治理。目前,社区“党员亮身份”活动已有201名党员主动亮出了身份,认领了社区事务和项目,并张贴了标识牌。
渔民村虽小,党建工作却从不缺位。据渔邨社区党委书记李竞介绍,社区对党建工作做了许多创新。以“社区第一书记”为例,社区第一书记每周至少一次下社区走访、调研、慰问,深入基层寻问题、解难题,帮助解决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2016年,社区第一书记组织召开联席会议38次,走访辖区单位50余次,慰问、关爱社区群众100余人次,为社区解决了实际问题和困难。
另外,渔民村还动员了12名党员,还有社区警长、网格员参与其中,在渔民村12个楼栋内悬挂了公示牌,积极开展宣传,将“党员在您身边”的活动广而告之。
美好生活齐分享
道路干净整洁,邻里和谐融洽。如今的渔民村,已经成为特区农村城市化的样板。值得一提的是,渔民村出租屋流动人口居多、老龄化人口占比较高,但这两方面问题,丝毫不影响渔民村居民的生活体验。
“我们从来不把租客当成外人,晚上大家一起跳舞、活动,还常常一起举办广场生日会。”邓伟雄说,大家一起生活得非常愉快。
邓伟雄所说的“广场生日会”是渔邨社区举办的“长者集体生日会”活动,为社区超过60岁的居民举办集体生日会。此外,渔邨社区还开展了“渔邨社区文艺汇演”“困难家庭帮扶”“百家宴”“亲子运动会”“关爱外来工”“入户探访”等多项活动,让更多的群众享受幸福生活。
为了提高养老服务水平,渔民村还建成了一个430平方米的老人日间照料服务中心,让老人们老有所养、老有所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