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7年11月25日 星期六

我在泰国支教——

让外国孩子爱上中国音乐(海外来鸿)

何恒嘉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7年11月25日   第 05 版)

  本文作者用葫芦丝演奏中国名曲,让泰国学生感受中国民族音乐之美。

  作为中国国侨办外派教师,我于今年7月赴泰国任教。当我在泰国曼谷国际机场降落时,泰方学校派来的接机人已经早早地在机场迎候我。虽然从机场到学校有9个小时的车程,但在一首首美妙歌曲的陪伴下,一路上我没有感到单调,不知不觉就到了我的服务学校——泰国达府美速智民学校。

  这个学校位于泰缅边境的一个城市。我所教的孩子一部分是华裔,还有更大部分是泰国本地及缅甸孩子。他们的语言不同,肤色不同,文化宗教各异。学生的年龄段从小学直到高中,汉语水平差别很大:有的孩子可以和老师进行正常的对话交流,有的孩子什么也听不懂。面对如此复杂的教学环境,我陷入了深思:如何在这么复杂的环境中找到一个最佳的教育方式?如何让孩子们很快地接受我、接受我的音乐课?如何与孩子们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这些都是我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让孩子们了解中国音乐、了解中华文化是我此行的使命,怎样把音乐和中华文化巧妙结合是我面临的挑战。看着一双双期待的眼睛,一张张天真的笑脸,我开始尝试走进孩子们的世界。

  节奏是共同的语言

  一开始接触学生,我发现语言沟通是最大的问题。我用中文说出来的较短歌词,他们几乎都能迅速模仿,但是一脸茫然,不知道什么意思。歌词里的长句子,更是让他们大眼瞪小眼。面对这种情况,接连几天我几乎是茶饭不思。经过一番苦苦思索,我悟到:也许我们需要一种独特的语言进行沟通。

  于是,我试着和他们用节奏对话。一开始,孩子们不知所措,只是好奇地看着我。我用手势告诉他们跟着我做动作,从最简单的X XX|X XX|开始,第一拍拍手,第二拍拍腿。孩子们很快和我呼应,打出了相同的节奏。接下来我加大难度,X·XXX|X·XXX|拍手拍腿相结合。难度系数不断加大,激起了他们对身体打击乐的浓厚兴趣。每节课大约10分钟的节奏交流,给了我很大的信心。

  经过一个半月的节奏训练,我和学生之间建立了一种默契。孩子们跳起圆圈舞,在强弱快慢长短的节奏中,体会用音乐语言交流的乐趣。很多孩子一进到音乐教室就开始自发地打起他熟悉的节奏,那投入的表情甚是可爱。

  乐器是沟通的桥梁

  教室里有一台电钢琴,有些孩子喜欢围在钢琴边,怯生生地按上几个音,然后飞快地跑掉。是啊,音乐课不能少了乐器,我索性将每节课的最后几分钟,安排为乐器学习时间。把中国民族乐器中的笛子、葫芦丝带入了课堂。

  有时给他们演奏一些传统的民族曲目,如《月光下的凤尾竹》《梁祝》《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等,让学生感受中国民族音乐之美;有时让他们触摸这些没有见过的乐器,感受乐器的质地、形状和音色,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对于一些天赋好的孩子,我便教他们演奏一些简单的乐曲。

  两个月下来,每个班都能找出几个能吹奏笛子和葫芦丝的孩子。在短短的时间内,他们认识了5种乐器,也感受到中国民族音乐的神奇魅力,乐在其中。

  诗词是民族的印记

  音乐语言带着本民族的文化烙印,各异的音调诉说着不同民族的性格。在灿烂的中华文化中,诗词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作为一名外派教师,肩负着传播中华文化的使命,我想尽可能突出音乐的传统性和民族性。古典诗词在我国古代也是和音乐相伴相生的,而诗词与音乐的融合,一定是传承经典文化的绝妙途径。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给自己制定了教授古典诗词歌曲、传承文化经典的计划。在边教边悟的过程中,我有意识地选出记人诗、咏物诗、抒情诗、山水田园诗等不同的诗歌,教孩子们吟唱。目前,他们已学会《咏鹅》《悯农》《梅花》《江南》《一字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通过这些喜闻乐见、琅琅上口的古诗词,中华文化以音乐的方式润物无声般地浸入到孩子们的心灵。

  到现在我还清楚地记得教授《咏鹅》时的情景——我给孩子们表演鹅的样子,逗得他们哈哈大笑。我让他们猜是什么,他们都叫着“ban”“ban”“ban”(泰语鸭的意思)。直觉告诉我这个“ban”肯定是鸭子。因为要把鸭子和鹅的区别演出来还真有难度,于是我拿出图片,给孩子们看看鹅的样子,他们一下子明白了,指着图片说“leihan”(泰语鹅的意思)。然后,我就给他们演示唐诗《咏鹅》的意境。让几个小朋友表演鹅,我则蹲下来表演7岁的骆宾王。孩子们在欢声笑语中理解了诗的意思。就这样,一段时间之后,孩子们和我的沟通障碍也基本扫除了。

  中秋节将至,学校举办了一些庆祝活动,我结合音乐课的特点,着手教授古诗词歌曲《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我给他们讲嫦娥的故事和中秋节的来历。孩子们问我谁是嫦娥,我将提前准备好的月圆之夜、嫦娥奔月图、中秋团圆吃月饼的画面一一展示给他们看,加以生动形象的动作表演和词语的解说,将课堂的意境和节日的氛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经典的诗词在孩子们口中吟诵,美妙的曲调令他们如痴如醉。

  上课的时候,适逢中秋节,胡凤欣同学送给我一盒地道的中国风味月饼。课堂上,我一边与孩子们一起分享着月饼,一边演唱着歌曲《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让这些异国他乡的孩子感受传统节日风情,也让我度过了一个难忘而又特别的中秋节。

  音乐是世界相通的语言,诗词是跨越时空的经典。我用音乐语言和经典诗词与孩子们沟通交流。看到这些孩子对音乐、对中国古典诗词越来越浓郁的喜爱,我不禁心生感叹:这就是来自音乐、来自中华文化的召唤!

中国种麻人(海外纪闻)
让外国孩子爱上中国音乐(海外来鸿)
“楞劲”宜写成“愣劲”(杜老师语文信箱)
几内亚礼俗(礼仪漫谈(258))
责编:张燕萍 邮箱:hwbdzyz@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