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当地媒体报道,近日,一部名为《唐人街1871》的影片在美国洛杉矶、旧金山及纽约等三座城市的影院上映。影片聚焦于1871年洛杉矶中国城大屠杀事件,以一对华人情侣的爱情故事出发,反映了种族偏见、移民歧视以及连带造成的社会冲突问题。
作品频出 有助了解历史
本月,聚焦一战英军中的中国劳工的纪录片《英国被遗忘的军队》在英国第四频道播出。它第一次向英国民众展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在英法战线上冒死而战、承担起英军在欧洲西线战场上的劳力工作、却被刻意湮没在历史中的9.6万中国人的故事。时长一小时的纪录片,展示了部分有关一战华工的信件、日记和文件,并从华工后代和历史学家的口中,追忆这段未被记录的历史。
2014年,英国曾出现过反映英国华埠变迁历史的纪录片《唐人·街》。这部纪录片以华人移民为历史背景,以华人海外生存发展为故事主线。从19世纪晚期中国水手落户伦敦莱姆豪斯地区开始,回顾了当地华人社区如何在历史发展中兴衰起伏,给当地社会经济带来了怎样的影响,通过全景式视角展示了华人海外奋斗的心路历程。
在更早的2012年,一部记录华人在英国150多年奋斗历史的纪录片《他乡·故乡》在英国问世。纪录片选取了10位英国华人代表人物,讲述了从第一代到第五代华人移民的心路历程,不仅记录了华人在英国150多年的历史,而且从一个侧面再现了一个半世纪里,中英关系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
近年来,出现了不少反映华侨华人异国发展史的影视作品。这些海外影视作品创作者选择用光影来重现华侨华人群体在海外的历史,这使得华侨华人有机会了解先辈们的遭遇,也让海外社会得以更深入地认识华侨华人。
以史为镜 增强身份认同
《唐人街1871》再现了华裔在美国一段鲜为人知的辛酸历史。这部电影由小说《翡翠玉坠》改编而成。据原书描述,1869年后,1万多名华工在修筑完美国太平洋铁路后散居加州各地,一部分华工来到了当时只是小镇的洛杉矶。他们被白人视为异类,被抱怨抢走了白人工人的工作机会。当地白人对华人的不满,最终酿成了美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血腥私刑屠杀事件,18名华人移民在这一事件中被白人暴徒有组织地杀害。
不仅是在美国,近些年来,欧洲、新西兰等地反映华侨华人历史的纪录片,大都展示了当地华侨华人经历过的少有人知的历史故事。新西兰中华青年联合会主席孙朕邦在接受本报采访时回忆称,在新西兰制作完成的纪录片《兰园记》给他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这部纪录片展示了早年间华人矿工的生活情况。早期华人移民要承受社会和政府多重排挤和压迫,语言和文化的障碍使他们成为社会中极度边缘化的弱势群体,缺乏基本的社会保障和法律保护。再加上背井离乡的压力、贫穷与疾病、赌博与吸毒,这些因素致使大部分早期移民淘金梦碎,客死他乡。”看完这部纪录片,孙朕邦感受到了百年来华人在新西兰地位逐渐提升的过程:华人当年是人头税等歧视性政策排挤的对象,如今已经是有尊严、有平等地位的新西兰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了。
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院研究员张应龙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这些影视作品的制作和传播,让华侨华人的历史不仅仅局限在学术界的交流中,而是面向了海外受众,让更多的当地民众和华侨华人知道了曾发生过的历史事实。他说,“这不仅让华侨华人的历史走向一个更大的圈子,更会激发华裔民众寻找历史、寻根的冲动。最终,海外民众会了解华人曾做出的贡献。对华人的后代而言,除了使他们明白自己的先祖对当地的贡献之外,更能增强他们对于自己华裔身份的认同感。”
前路漫漫 拓展空间很大
一个不得不承认的事实是,即使近些年来海外各国出现了不少展现华侨华人历史的影视作品,这一类型的作品仍然存在着很大的进步空间。
“首先是这类作品数量很少。”孙朕邦表示,“由新西兰本国原创的反映华侨华人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较少,仅有少量独立制作的影片和学术作品,缺乏有影响力的大制作,这说明,新西兰华侨华人还处在发展阶段,其力量尚未体现在本土的影视制作当中。”
张应龙分析称,这类影视作品我们真正看到的不多,虽然一些海外华人的中文电视台、华人博物馆也会拍摄一些小型纪录片,但它的大众影响力并不大。“如果仅仅是靠海外华人自发地去制作和发行这类影视作品,那么它未来的发展也不会很乐观。毕竟影视的制作需要较大的经济投入,而这类作品目前无法带来太多的经济效益。”
另一个需要克服的困难是如何在保留华人视角的基础上,采取外国人听的懂的叙事方法来表达。张应龙表示,《唐人街1871》虽然展现了历史上洛杉矶唐人街的一起屠杀事件,但仍然是以白人的观点来看待历史,本质上还是好莱坞的那一套。我们要从华人的视角出发,这是很关键的一点,而且也是很难突破的一点。
但也并非没有解决之道。张应龙表示,海外华侨华人历史中有很多可以转化为影视作品的好题材。我们可以利用目前互联网技术和社交网络的发展,通过适当的引导,发动华裔拍一些反映华侨历史的短视频,来展现他们身边的华人历史故事,也许一样可以取得很好的传播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