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佳节刚过,九九重阳又至。
今年的10月4日也就是农历的八月十五,是中国的中秋节,也是韩国最隆重的节日“秋夕节”,我给学生们布置的作业是,把苏轼《水调歌头》中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逐字用韩语标注音和训,然后分小组用汉语和韩语朗诵并解释其中的大意和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很高。
对于外国学生来说,要读懂和理解中华古典诗词不那么容易,但把这些经典的诗词与传统节日结合起来理解就容易多了。因为中国的传统节日大都与历史人物、传说故事有关,比如端午节是为了纪念诗人屈原,中秋节有嫦娥奔月的传说、七夕节则讲述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故事。与这些节日相对应的,也就产生了不同的节俗,例如除夕守岁、元宵观灯、端午竞舟、中秋赏月、重阳登高等。这些节日不仅承载着悠久的中国历史,更蓄含着丰厚的中华文化。一代代诗人用他们的笔描绘着节日的多姿多彩与人们对生命的感悟、对理想的追求。
我对诗词的选择尽量贴近学生们的兴趣爱好和情感需求。比如,王安石《元日》中的“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描绘家家户户迎新春的节日习俗。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描写了元宵之夜花灯怒放,人们倾城狂欢,美不胜收。最后一句欲言未尽,成为千古佳话,给人们留下广阔的解读空间。
中国的传统节日起源于古代的农耕文化,节日中蕴含着不同的主题,并已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基因,这些诗词不仅给节日染上浓浓的诗情画意,更是中华传统文化与思想精髓的表达。在海外教授华文,最大的快乐就是在传统节日来临之际与学生们一起吟诵中华诗词。在多元文化相互交流的当代,外国学生在赏析这些诗句的过程中体会着中华民族的风俗习惯、哲学思想、思维方式和审美情趣。
(作者系广西师范大学外派汉语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