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就业、收入、社会保障、脱贫、健康、安全……这些关系到每个中国人切身利益的话题都写进了党的十九大报告,“民生”成为高频词汇。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背景下,一个位居世界第二位的经济体如何进一步发展?怎么评价发展成果?一些代表和专家表示,十九大报告对这些问题的论述,彰显着大国发展的温度和对人民生活的关切。
发展追求高质量
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
这一转向的界定意味着什么?清华大学教授白重恩说,从“高速”到“高质量”、从“增长”转向“发展”,这与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相符合。“增长是经济总量的增长,而发展的内涵更加丰富,其要义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实现更平衡更充分的发展。”
从对整体经济的定位到对每个民生议题的论述,有温度的发展成为十九大报告带给许多人的印象。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研究员刘向东向本报记者分析,改善民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补短板”的重要内容和目标。伴随着人们需求的升级,尤其是在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领域,“补短板”更为紧迫。这在发展上就体现为更加追求质量和效益,从解决温饱到“更有温度”,让人们过上更加体面的生活。
“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十九大代表、漳州市委书记檀云坤说,我们要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用很有限的资金做群众最急需解决的事情,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性平衡性协调性,让群众更有获得感、让投资更有效。
保障取得新进展
“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十九大报告如是表述。提供全方位的保障和服务,正是各领域在做的事情。
“这5年,没有一个孩子因家庭困难而辍学的目标基本实现,这是了不起的成就。”教育部部长陈宝生说,5年时间,我国用于教育的投入由2万亿元突破了3万亿元,正在迈向4万亿元大关,教育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一直保持4%。
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保障安全网也已建立。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介绍,现在我国养老保险覆盖率超过90%,全民医保已经实现。“一个13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国家,在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方面,覆盖面能够这么大,为世界所赞叹。”尹蔚民说。
而在关系每个人的健康问题上,国家卫生计生委主任李斌介绍,目前80%以上的居民15分钟内就能到达最近的医疗点;中国人也有了自己的家庭医生,其签约服务已经覆盖4.3亿人;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降到30%以下,也是近20年来的最低水平。
“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十九大代表、天津市便民专线服务中心第一党支部书记杨汝倩说,十九大报告中的这句话让她备受鼓舞,要立足岗位扎实工作,努力把群众的事一件件办成。
满足人们新期待
“中国教育个子大了,骨架壮了,颜值高了,排位靠前了。”陈宝生说,但在教育这样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也出现了“择校热”、低龄“留学潮”的现象。从“想上学”到“想上好学”,正是新时代背景下人们的需求发生质量型转变的体现。中国社会的发展,面临着如何满足人们新期待的问题。
新期待下,一串民生红包呼之欲出。以教育为例,陈宝生介绍,到2020年,普惠性幼儿园要从现在的60%多增加到80%以上;高中阶段教育则要全面普及,毛入学率达到90%以上。
对于社会普遍关注的老有所养问题,尹蔚民则指出,要按十九大报告要求,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动员未参保人员参加养老保险制度;同时要通过基本养老保险的全国统筹、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运营等方式,解决养老保险基金可持续发展问题。
刘向东认为,百姓的新期待向政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要提供高质量的供给,这既需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需要改善营商环境,让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以产品取胜;另一方面,发展要兼顾效率与公平,解决东西部、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问题,改善整体投资和消费环境。此外,政府也要在办事中提高管理效能和服务水平,推动治理体系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