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东烟台福山区西山路上,有一个特殊的“村子”,名叫儿童村,专门收养孤儿。
走进村子,郁郁葱葱的植被间,点缀着一间间红瓦房,它们就是村里的“家庭”。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编号,12号家庭的妈妈叫郑忠燕,她从1987年进入这里,一待就是30年。
1987年,在烟台一家服装厂工作的郑忠燕,在报纸上看到了SOS儿童村招收“专职妈妈”的消息,便决定过去看看。儿童村有一条“苛刻”的招聘要求——不能结婚,这是SOS儿童村遵循的一条国际惯例。“没有想那么多,看到那么可怜的孩子,我就决定留下了。”郑忠燕说。
那年郑忠燕24周岁,如今她54岁。30年时间里,她做了23个孩子的母亲。他们中有10人取得大专以上学历,大女儿获得英国肯特大学的全额奖学金,成为烟台SOS儿童村出国留学的第一人,四女儿是烟台SOS儿童村的第一位硕士研究生。如今,这些孩子的照片,摆满12号家庭客厅的白墙。
逢年过节,孩子们会带着他们的孩子回来看望自己的郑妈妈,原本还算宽敞的屋子顿时显得拥挤,有时候晚上睡觉沙发上也都挤满了人。
如何描述这30年的生活?
郑忠燕的答案是“简单”“平常”。她认为,她所做的一切,只是一个妈妈应该做的。可是,她的孩子们知道她的辛苦与不易。
郑忠燕每天早上5点起床,一直忙到22点以后才能休息。她日复一日地为孩子们操劳着,洗衣做饭、打扫卫生、督促学习、定期洗澡……为照顾好来自不同家庭、不同经历、不同性格的孩子,她经常向有经验的妈妈们学习请教,针对不同孩子特点,使用合适的教育抚养方法。
这些付出,孩子们都记在了心上。一天中午,郑忠燕买菜回家刚进门,孩子们便围住她齐声喊“妈妈,祝您生日快乐!”郑忠燕这才意识到今天是自己的生日。大儿子指着桌上的一盒蛋糕,告诉妈妈,这是他们拣了好几天塑料瓶和废纸盒才买来的。一句“妈您吃吧”使得郑忠燕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泪水奔涌而出。
直到如今,每个孩子仍会定期回来给郑妈妈过生日。
“每当我看到这些孩子能够和正常孩子一样健康成长,我觉得选择这份工作非常正确。”郑忠燕一直珍藏着一枚纪念戒指,这是时任国际SOS儿童村主席海尔姆特·库廷授予她的,代表着儿童村专职妈妈们的最高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