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7年10月11日 星期三

公派访学增强文化自信心

缪童昕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7年10月11日   第 06 版)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此次访学经历,您会选择哪句?”

  “别求新声于异邦。”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师陈倩如是评价自己赴耶鲁大学的访学经历。

  陈倩于2015年9月至2016年9月受国家公派资助,在美国耶鲁大学度过了1年的访学时光,专注于在美国的中国学研究。

  “申请花费了约半年时间,但过程还比较顺利。”陈倩回忆道,“申请前,我在海外中国学领域已有较长时间的积累。要想深化相关研究,访学是必经之途。”在看到校内公派留学申请的通知后,陈倩联系了耶鲁大学相关方向的教授。拿到对方的邀请信后,她提交了申请材料,之后通过了学校面试与留学基金委的筛选,踏上了赴美访学之路。

  抵达耶鲁大学后,陈倩每月都会收到来自中国驻纽约总领事馆发放的生活费。由于少了经济上的负担,陈倩能更加专注于学术研究。她在耶鲁大学的图书馆阅读了大量文献资料,同时也积极地与教授们探讨交流。在有限的访学时间里,陈倩不仅完成了课题研究,还得到了新的启发,有了新的研究成果。回国后,她向学校和国家留学基金委提交了相关研究成果,并在学校的资助下开办了讲座与学术交流会,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分享给了更多的人。

  陈倩在耶鲁大学访学期间,对美国高校丰富开放的学术资源印象很深,“有些藏书甚至都没有人碰过。”她兴奋地说。这些丰富的学术资源几乎都对外开放,即便是校外的学者也可在图书馆网站上查阅电子版文献。其中,有些珍贵的档案、手稿与论文在图书馆内也能取阅。“比如耶鲁大学的贝尼克珍本与手稿图书馆就藏有大量美国作家的手稿,这些都能在馆内借阅到。”陈倩说。

  在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之余,陈倩也并不满足于呆在图书馆,她还会去听一些教授的课,参加学术讲座与交流。她的学术活动范围也不止于耶鲁大学校内,有时还会前往其他高校与该校教授探讨学术问题。与同行的学术交流与思维碰撞给她提供了更加多元的思考角度,令她对自己的研究方法有了新的反思与改进。“尤其是参加的教授会提出许多高质量的问题,我很受启发。”

中国发展推动留学潮涌
自费留学生感叹中国影响力
公派访学增强文化自信心
责编:齐 欣 邮箱:andy-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