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7年09月27日 星期三

“没用”与“有用”

——关于任晓雯的《好人宋没用》

韩 起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7年09月27日   第 07 版)

  《好人宋没用》(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是作家任晓雯的最新长篇力作,讲述了一位苏北女人宋没用在上海艰辛打拼、忍辱负重、立足生根的故事。因为是幺女,所以被母亲嫌弃,起名“没用”,可就是这样一个“没用”的女子,为父母养老送终,接济游手好闲的哥哥,拉扯大了5个儿女……她像很多中国人一样,熬过了战乱、饥饿,经受了种种政治风浪,顽强地生活着;也像很多中国人一样,在勤劳善良之中,不乏怯懦和精明,悲欢与坚忍,却始终恪守着对人“有用”的信条。

  作家盛可以认为,任晓雯特别关注民生民情,这是非常难得的。她没有把自己本身的优越感带到文字里。她的与众不同,再加上她的学院滋养,使得她的思想有深度、有力量。简短的句子、有古典意韵的词句,在笔记体小说或者小品文里,驾驭起来没有那么难,但任晓雯却用这样的语言写了一本38万字的长篇,到最终都依然保持创作伊始的耐心。她这样的选择就像踩钢丝,有很高的技巧,同时也很危险,如果没有踩好可能会掉下来。选择和塑造宋没用这个人物,是一种冒险。在那样一个时代,女人“没用”是一种常态和普遍的东西。宋没用纵观其一生,其实是相当压抑和平淡的,甚至是麻木的,但是我们记住了,这就是任晓雯这部长篇小说的魅力。

  在作家石一枫看来,一个出色的“中国故事”应该是“国家故事”和“个人故事”的自然结合。小情绪和大时代并不是割裂的,个人与国家也不是脱节的。一滴水一定来自于弱水三千,而弱水三千蒸腾为云,最先落下的仍旧是一滴水。《好人宋没用》的写作,展现的是个人心灵的历史,而非关于国家和时代的叙述。她就是弱水三千蒸腾为云,最先落下的那一滴水。

  很多人印象中的十里洋场的上海,商业繁华,曾经是远东第一城市。但在当时苏北的棚户区,则呈现出了另外一种上海的面貌。任晓雯想写的是在上海的黄金三十年代,被遮蔽在一种非常光鲜的城市下的小人物的生平。《好人宋没用》写了一个人从生到死的一生,本质上是探讨死亡问题。宋没用的妈妈、婆婆、东家和女儿,这4个人是书里隐藏的一条线索,非常典型的4种中国人对待死亡和信仰问题的光谱。宋没用把她们这4种对待死亡、生活、信仰的态度串了起来。一个人怎样信仰,便怎样生活。对死亡的态度,决定了对生存的态度。对生命意义的终极追问和面对死亡的绝望感,是硬币之两面——不能解决死亡的绝望,则难以理解生命的意义。“相比中国传统观念中的‘未知生,焉知死’,我更认同的是‘未知死,焉知生。谨以书中我所极力塑造的宋没用形象向世间如宋没用这般的卑微生灵致敬。”任晓雯说。

当代文学研究的一种深化(文学聚焦)
万卷山移 一篇吟成(作家谈)
“没用”与“有用”
一篇硬汉风格的小说(新作评介)
责编:杨 鸥 邮箱:hwbwyb@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