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一些全国性的大型能工巧匠选拔大赛、民族民间旅游设计大赛、传统手工技艺大赛、职工技能竞赛和比武活动举办的消息屡屡见诸媒体,培养和选拔的一批“能工巧匠”“创新能手”成为大家尊崇的楷模和偶像。
传统上,中国对于手艺人、匠人是有所轻视甚至歧视的。《论语》曰:“君子不器”,意思是说,君子不能囿于一技之长,不能只求学到一两门或多门手艺,而应当志于“道”,是轻“艺”而重“道”的。现在,这种观念应该修正为“君子乃器”:任何人,只要能在自己喜欢的领域内,尽情施展智慧和能力,将它做到最优化,不管你是造原子弹的,还是卖茶叶蛋的,都可以取得崇高的职业成就,都对社会做出了积极贡献。就像新闻中的技术、技艺佼佼者,他们凭借智慧和努力,让传统技艺得到了传承发展,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推陈出新。
遗憾的是,尽管不少人知道技术发展的重要性,但很多人仍轻视技艺、工匠,一些家长宁肯让孩子“大学毕业即失业”,也不让孩子接受职业教育。上海市的一项调查显示,被调查者中仅有1%的人愿意当工人。另据调查显示,“望子成龙”成为中国居民的9大生活动力之首,制约了技工行业的发展,也让“中国制造”人才匮乏,出现“高级技工万金难求”的尴尬态势。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一方面可以通过多举办能工巧匠技能比赛,扩大技艺技能的影响力,提升技术精英的上升空间,多培养受人尊重的大国工匠,另一方面也要进行相应的制度、职称改革,提高物质待遇,给予优秀技工广阔的职业发展前景,不断纠正偏执的就业观。如果说,过去存在着360行的优劣之分,在分工越来越精细的当下,这种优劣区别已越来越小。精细化分工提高了每一个职业的社会尊严,只要技艺优秀、能力卓越,就能将所谓的卑微职业干好、干出特色,这就是所谓“职业无贵贱,行行出状元”。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原校长朱清时说,“一个国家、一个社会需要多种多样的人才,既要有一流的科学家、教授、政治家等,更要有高素质的工人、厨师、飞机驾驶员等高技能人才”。以能工巧匠选拔大赛为契机,不妨树立“君子乃器”的观念,强化职业教育,注重技术发展,引导每个公民选择最爱职业,努力干出精彩,成就人生价值,为让中国成为制造强国、创造强国,为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发扬下去,做出积极的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