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7年09月15日 星期五

凝聚力来自文明的自信

闻 白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7年09月15日   第 06 版)

  从1985年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1987年获得首批6处世界遗产证书,中国的世界遗产事业已经走过了30多年不平凡的历程。如今中国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项目已达52处,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最近的5年,更是发展最好的5年。所谓最好,可以有多重证据支撑。

  首先是申遗年年成功。从2013年的红河哈尼梯田、新疆天山,到2014年的大运河和丝绸之路;从2015的土司遗址,到2016年的花山岩画和湖北神农架,还有今年的“鼓浪屿:历史国际社区”和“青海可可西里”,近5年来,中国成为唯一每年申报都有项目成功入选的国家。

  这其中的秘诀是许多国家想要探寻的。加入世界遗产公约30多年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管理机构建设不断加强,管理体制持续完善,法律法规进一步健全,已逐步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监测体系。我们的申报是井然有序的,申报成功后的管理、监测与保护也是有序的。世界文化遗产不仅使所在地的凝聚力得到增强,使广大民众的珍贵记忆得以激活,极大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凝聚力,而且还不断提高遗产所在地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改善生活环境,增加经济收益,创造出旅游等多种直接或间接的就业机会。

  其次,这5年成为世界遗产的项目客观上讲都有很大的示范作用,代表了中国世界遗产事业的水平。其它国家很难想象,中国是如何高质量地完成“大运河”和“丝绸之路”联合申遗这样高难度的动作的。大运河总长超过1000公里,作为仍在使用的活态线性文化遗产,其保护与沿岸城市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列入申遗范围的遗产点分布在2个直辖市、6个省、25个地级市,保护规划的编制、环境的整治、保护工程的实施不只需要几十个城市联动,还涉及水利、交通、建设等众多政府部门……它的申遗之路走了8年,在这条路上奔走的人换了一茬又一茬,但始终有人在坚持,不断有新的力量汇入,最终梦想达成。

  同样,由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起始段和天山廊道的路网”是跨国系列文化遗产,线路跨度近5000公里,沿线包括中心城镇遗迹、商贸城市、交通遗迹、宗教遗迹和关联遗迹等5类代表性遗迹共33处,申报遗产区总面积42680公顷。这条代表东西融合、交流和对话、近2000年来为人类共同繁荣做出重要贡献的丝绸之路,从启动申遗便被一致看好,同时又被一致认为完成难度极大。可以说,与申报相关的每一步,都体现了中国政府无可比拟的凝聚力、执行力和中国社会制度的优越性。

  最令国际同行羡慕和赞赏的是,虽然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变得越来越庞大,但单个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水平不降反升。中国的《长城保护条例》是中国首次为单项的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立法,10年前同时启动的还有长城保护规划编制工作。政府组织实施的重要长城点段的保护工程,总投资达十几亿元,陆续实施的长城墙体、界壕、烽火台、关堡保护维修项目超过210项,而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的长城资源调查工作认定了4万余处长城段落,设立了1.8万余个长城保护标志碑、界桩……

  一个国家拥有世界遗产的多少,多少反映了这个国家在人类文明长河中曾经做出的贡献。拥有世界遗产意味着我们要为人类、为子孙后代肩负起传承保护的责任。中国用30年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在世界遗产保护方面可以达到的高度,中国也用过去的5年向世界贡献了自己独特的保护理念和科学的保护经验。今后,中国会用更多的时间向世界证明我们的文明所具有的永恒价值。

乡土瑰宝绽新花
凝聚力来自文明的自信
责编:张稚丹 邮箱:zzd_110608@126.com